原来可以这样“聊天”|访谈节目观察
一方演播室,一组沙发,一对主持人与嘉宾……说起访谈节目,许多人会下意识想到这样的场景。
近些年来,随着节目制作理念、呈现方式、舞美设计、技术等不断变化,访谈节目也走上了“出新”的道路。从讲述人生到类型细分,从演播室到户外,从横屏到竖屏……这一节目类型正开拓着新的可能性。
关于“聊天”:主题迭代,风格多元
谈话类节目是传统品类,多年来是荧屏节目的重要组成之一。品类传统,但形式和内容的迭代一直在持续,尤其是近年来,一些节目在主题上进一步细分,在立意、环节上更加出新。如《等着我》聚焦公益寻人,描绘亲人团聚;今年开播的《我的艺术清单》,以与时代人物有关的“艺术清单”为展示载体,挖掘时代人物与艺术的“跨界”相遇;在女性题材风潮之时,《送她回家》等一系列小切口的女性访谈节目也抓住了“她”的风口,聚焦对女性话题的思考。
《我的艺术清单》
聚焦时代,访谈节目也正与时代特征紧密联系。在“决战决胜”背景下,贵州卫视推出脱贫攻坚户外实景访谈节目《一路上有你》,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策划制作脱贫攻坚系列主题节目《更好的日子》。
《更好的日子》
同时,访谈节目也逐渐拓展访谈嘉宾的阵容,将视角对焦“小人物”,寻求让观众拥有更多共鸣与收获。《中华好家风》不局限于名家名人的家风故事,也关照平凡家庭中不平凡的故事,让观众在熟悉的情境中体悟优秀家风;网络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不久前播出第三季,对谈对象都是有特殊经历的普通人,如遭遇了“杀猪盘”的北漂女孩、患有脑瘫的拳击手等,从小视角触及人心。
《和陌生人说话》
而相较于“正襟危坐”式的严肃对谈,访谈节目还出现了更为灵活的谈话方式与更加随性的风格。江苏卫视播出的《世界青年说》中,邀请多位不同国家代表齐聚一堂展开交谈,体现了文化与思维的碰撞,从访谈对象、谈话主题到讨论氛围,都有着贴近生活的趣味性。
这些花样出新的“聊天”方式,为节目增添了更多看点。
关于“看见”:场景开拓,形式出新
在演播室内,通过设置观众增强互动、情景演绎还原事件、展示道具拉起话头,能够带动情绪和氛围。安徽卫视推出的经济人物访谈节目《品格》,在舞台上针对每一位嘉宾的不同人生时刻,定制出两个通向不同场景的“时空之门”——进入后,便可看到由关键物品、照片、主题道具等布置出的访谈空间,通过沉浸式的氛围回忆过去。
《品格》
走出演播室,进入嘉宾的生活场景和工作环境,在“沉浸感”上的对话更吸引观众。《一路上有你》邀请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先进人物作为主嘉宾,以当期嘉宾扶贫的村子为访谈录制地点,嘉宾与亲友、战友、村民等在席坐间共话脱贫,熟悉的环境与面孔令嘉宾更易敞开心扉。
从与场景融合的角度来说,这类纪实元素融入后,访谈节目与纪录片、综艺等节目形态不断融合。《文学的日常》在选定一位作家作为嘉宾时,邀请其一位朋友以拜访者的身份进入作家的生活,观察与对话并行,延展开对文学的讨论。而当固定的演播室转为不定的室外场景,视觉上更加吸睛,如在《奇遇人生》为嘉宾定制的人生之旅中,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光成为节目亮点。
媒介融合时代,节目拥抱网络的特性日益明显。电视访谈节目的“台网联动”自不必说,依靠短视频与碎片信息进行的营销宣传也贡献出了不少“名场面”,一些节目在制作上也随之转型。比如《我的艺术清单》中,嘉宾刘永好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拍摄了“人生中第一支vlog”,在电视上做了一次推介。同时,视觉呈现也风味丰富,《和陌生人说话》曾在第一季采用了竖屏的拍摄方式,摄像机直面主持人与嘉宾,中景镜头令人物几乎完全填充画面,不只强化情绪,也适应手机端的收看。
自上个世纪末在国内兴起,访谈类节目已走过多年,并经历了数次升级。形式在变,但访谈类节目的本质追求不变——倾听、思考与交流。
编辑 | 袁鑫笛 徐蕾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