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娱乐八卦>娱乐 > 林青霞、许晴、倪妮争相出演,这位导演的戏究竟有什么魅力?

林青霞、许晴、倪妮争相出演,这位导演的戏究竟有什么魅力?

查看:830 / 更新:2022-02-10 14:35

牛仔裤,一手插兜,一手拿话筒,站在台上向观众做演讲。这是《赖声川剧作集》系列作品出版以来,著名剧作家、导演赖声川第一次和读者面对面谈论剧本。

演讲后他自我调侃道:

图:《赖声川剧作集》系列作品发布现场

赖声川出生于华盛顿,从小在美国长大。少年时期回到台湾,在大学时结识人生伴侣丁乃竺后,二人相约去美国继续深造,阴差阳错间选择了加州伯克利大学戏剧专业。

在赖声川看来,一切在冥冥之中都是有所注定的,凡你走过的脚步,都会隐形地指向一些新的地方;我们每个人的今天,就浸润在每一个昨天当中,你的未来就是你现在正在创造的。

回台湾后,在指导戏剧系学生演出之余,赖声川也会参与剧坊的活动,并因此与李立群、李国修等人结织。在1984年,三人一同创立了“表演工作坊”,从此上演了三十多年的戏剧传奇。

国内很多演员都出演过赖声川的剧。比如,倪妮的话剧舞台首秀《幺幺洞捌》是赖声川的最新作品;《曾经如是》女主角是郝蕾,男主角是张杰;《暗恋桃花源》相继被林青霞、金士杰、黄磊和孙莉演绎过,每一部都是经典。

赖声川是叛逆的。

年轻时的赖声川和朋友们每天都在“艾迪亚”西餐厅唱歌、玩音乐,与太太丁乃竺初次见面时,读大二的赖声川,抱着吉他坐在地上,在阳光里冲她打招呼。

他善用离经叛道对抗现实的荒谬,他所编写的系列相声剧作品用单口、对口或群口相声的形式,题材涉及对社会时事、人间百态进行描述和点评,嬉笑怒骂间皆是文章。

2020年10月阿信推出的《赖声川剧作集:第二辑》收录了赖声川4部经典的相声剧

图:上剧场theatreabove

赖声川也是悲悯的。

笃学佛法几十年,佛法影响着他的生活,更影响着他的作品。

作为当今华语最顶尖的剧作家,赖声川用他的作品、他的创作理念,诠释着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以下为赖声川在《赖声川剧作集》系列作品发布现场演讲的摘录

智慧与方法,这才是戏剧

当你真正开始看剧场的一些作品,或是一些艺术作品的时候,从智慧跟方法的角度去思考,你就可以分析出很多内涵。

比如你昨天刚看过一部电影,你觉得它的技巧好炫,但它没表达出什么,这就是智慧弱一点,方法强一点。再比如你看一个东西觉得好深奥,但它好像没有让你看懂,那就是智慧强一点,方法弱一点。

对我而言,剧场就是多面的、多元的一种关系。我们怎么达成这些关系——通过智慧跟方法。

美术、音乐、戏剧、舞蹈......这些所有的知识,只要用心,都可以在几年之内弄懂,懂了之后有什么用?对一个导演有什么用?对一个编剧有什么用?

我可以跟你说:没什么用。但是到了一个点上,它就有用了,因为剧场就是剧场。

当你进排练室之后,不管你是一个画家还是建筑师,都没有用。你怎么去带动这群人来完成你脑子里想象的那部戏,这个才有用,所以说这是人跟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艺术”。

此前的种种积累就是为了做铺垫,到了一个关键点上,你的美术史进来了,你的音乐进来了,你要选择这边用什么配乐,你要选择那边用什么装饰......当你知道一切的时候,你的选择就好做了。

这就是戏剧。

讲真的,我对政治、对社会没那么大兴趣

我在整个创作生涯中有过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大概就是在创作《如梦之梦》之前。我早年的作品,比如《圆环物语》,它表面是个喜剧,但实际讲述的内核是残酷的,是一种从头到尾的黑色幽默,在讲整个社会已经烂到底了的一种情况。

其实在早期的作品中我比较会关注社会跟政治,但台湾发展到了90年代,我发现好像不太需要我再去评判了。

在80年代的时候,我的作品会被关注,就是因为它可以引起大家的讨论,到了90年代大家都在讨论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不需要再往这个方向走了。

讲真的,我对政治、对社会没那么大兴趣。我突然有一种很深的感受:政治是治理众人之事,那个人呢?

为什么要有一些法规来管个人?是因为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了,但是如果每个人的修养到一定程度后,那会怎么样?又怎么去到达所谓的修养?修养又是个什么样的修养?它是一种伦理的修养?还是一种哲学的修养?还是一种什么样的修养?

所以从《如梦之梦》开始你就会看到我的创作动机变了,所以后来这些作品也就跟着变了,至于它是变得更有希望还是更绝望,就让你们去评论吧。

《如梦之梦》剧照 林静雯 摄

我给自己的期许是希望自己能够更柔软地面对生命,而不是更刚硬地对抗所有的事情。

创作都是即兴的,但如果只是瞎即兴,也没有意义

记得有一年,我见到自己非常尊敬的导演兼创作者宫崎骏,他那个时候刚出的《千与千寻》。

他说片中所有稀奇古怪的人物,原型都是他工作室楼下大概两条街之内的人,都是附近的一些邻居,然后他们就被“变种”成影片中那样。我看得很过瘾,因为我觉得灵感就是这样的。

《千与千寻》

当然你不能够强迫自己说“我今天非要在什么人身上找到什么灵感”,不是这样子的,灵感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比如我在这家面馆吃了3次、5次、10次以后,对这个面馆老板很有感觉,在写东西的时候他自然就会到戏里面去,除非他是一点特色都没有的一个人。

对我来讲我不去强求灵感,但我的人生是开放的,就像一个海绵,在吸收所有的东西,不管是一股气、一种感觉还是一种气质,这些东西总有一天就会进到我的某个作品里。

重点是你怎么去放空自己,然后去吸收这些东西,你如果是有目的地去吸收,你是吸收不到东西的。

图:上剧场theatreabove


在我看来,创作都是即兴的,但即兴之后,你要让琐碎的灵感片段变得有秩序和结构。

我大部分的灵感都是很感性的情况下自由而来的,但到一个点之后,我们要回去,要严肃地把脑中的灵感变成纸上的结构,要不然它是成立不了的。

如果我只是瞎即兴,你们也许会看得很开心,到最后就只是一种脑筋急转弯,转了好几个弯,你们很过瘾,但这是没有意义的。

为什么要去看打发时间的东西呢?要看让生命有意义的东西

在网络当道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很宅,总是一个人窝在家里面打游戏或者是上网,但我觉得人跟人之间绝对更需要一种直接的接触,还是要到餐厅吃饭,还是要到剧场看戏。

人类从古到今就是要听故事,我们所有的故事加起来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人生。

这些故事如果没有了,一切变成了解构,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变得很破碎。我始终认为人内心最深的渴望不是破碎的,而是能够弥合在一起的。

我们要去找到更永恒、更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人活在世界上的时间没那么多,为什么要花时间去看一个打发时间的东西呢,我要看能够让我的人生更丰富的东西才行。

近来我越来越能感受到“岁月”,也就是“变化”,尤其是台北,变化很大。我是一个熟悉台北到什么程度的人呢,以前上学的时候坐公车,有的时候睡着了,醒来时我故意不张开眼睛,只凭其他的感官,就能知道现在到哪儿了。

但我突然发现好多台北的故事,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了。因为街道的名字变了,房子也拆了,很多东西都变了,跟现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大都市都是一样的。

那这些故事要怎么保留?我一直在想怎么去保存这些记忆,希望能够存住时间。

我希望我的戏能够带给观众一些什么,绝不是说来剧场两个小时只是来打发时间的,希望你能带走一些对你有用的东西。

标签: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