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长珠:零下40℃“激战无名川”
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正在热映,电影中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争分夺秒抢修大桥和保护大桥的故事感动了观众。殊不知,早在1974年就有同类题材的电影,那就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激战无名川》。
《激战无名川》讲述1951年冬天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钢铁九连的战士们,为了给大部队赢得时间,需要在1952年新年零点前抢修好被美军军机炸毁的无名川大桥,而时间只剩下72小时。影片最后,钢铁九连连长郭铁用一把扳手代替铁路枕木螺丝,确保装满重武器的火车安全通过的场景,是那个年代的经典画面之一。电影中郭铁的扮演者名叫关长珠。日前,北京晚报记者来到关长珠位于北影小区的家,跟他聊起了这段往事。
年轻时 懵懵懂懂考进电影学院
关长珠1942年出生在北京,长辈都是医生。虽然家里没有人从事艺术,但他却从小喜欢看电影,很多电影甚至一看就是五六遍。他5岁上学,17岁高中毕业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现场朗诵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我就跟着了魔一样,入戏了”,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进了电影学院。
开学第一天,老师让他表演“一个路过学校问路的老人”,他的表演被老师戏称为“装模作样”,让他感到很窘迫。“我一开始真的一点艺术细胞都没有。”正是知道自己起步晚,于是他就逼着自己跟别人虚心学,什么都学,学习音乐,学习台词的技巧。
毕业后,关长珠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他觉得这是命运的馈赠。李文化导演1973年拍摄《侦察兵》,关长珠在片中扮演民兵队长孙诚,王心刚是主角。年轻时的关长珠跟《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扮演者郭振清很像。在李文化和王心刚的推荐下,《激战无名川》中郭铁的扮演者最终选定了关长珠。
《激战无名川》是在吉林的一个不知名的山沟里拍摄的,这里人烟稀少,但驻扎着两个铁道兵连队。当地流传一个真实的笑话,说是一只狗熊爬上了一辆卡车,司机并不知道,等到他停车的时候才发现,狗熊已经被弯弯曲曲的山路绕晕了,由此可见拍摄地方的偏僻。
回想拍摄的过程,关长珠最大的印象就是冷,当时为了拍摄造型的需要,让军装看起来挺括一些,演员不能穿太多衣服,虽然是开春,但最冷的时候达到了零下40℃,“呼吸起来连牙根都是疼的,感觉舌头都冻硬了”,连随身带着的眼药水都冻上了。在严寒的环境中,演员们都是实拍。影片中有一场戏,为了捞起沉在湖底的“工字梁”,需要一名战士破冰跳入水中,潜到湖底绑好工字梁,再拉出水面。扮演喜子的演员真的跳进冰水里,“当时的拍摄条件,需要我们真刀真枪地演,跟现在完全不能比。”
当时银幕上的许多正面形象不少是靠“咬牙瞪眼”演出来的,关长珠觉得自己的表演还算不错,“至少看起来也比较生活化。”
老年后依然保持背唐诗宋词习惯
《激战无名川》是关长珠第二部电影,也是他少数几部主演的电影,“我很珍惜这个表演的机会,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同时,对于我的艺术创作而言,这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启蒙。”后来,1978年他在《丁龙镇》中扮演了鲁猛。1980年在《刑场上的婚礼》中扮演了卢队副。除了演戏,关长珠还是一个出色的配音演员,他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一人给四个角色配音,很多人聊起他的配音水平,都竖起大拇指;他在《桥》中给党卫军少尉“猫头鹰”配的“看手相”这一大段台词,直到现在依然被观众们津津乐道。
关长珠信奉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到晚年,他依然保持着背唐诗宋词的习惯,“少说也能背300首”。至于英文,也是从上学的时候开始练,记者进到他家里时,一眼就看到放在沙发上的《新概念英语》,还有多本抄满了诗歌的笔记本。即便像《长恨歌》这样的长诗,关长珠也是张口就来,一点不含糊。他觉得,演员不是演出来的,而是演员身上固有的东西自然流淌出来的。“是一个演员知识、阅历和家境叠加后产生的东西。”他总结表演只有八个字——“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好的表演,要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关长珠依然在拍戏,前年,他在电影《西风的话》中扮演一位81岁的老中医,演起来依然得心应手。现在演戏,更多的是表演本身吸引了他。
对于78岁的关长珠来说,最难受的是身边的不少好友已经不在了,像葛存壮老师、张连文老师等。随着年龄增大,他有时候也会伤感,“几乎没什么熟人了”。让人意外的是,他的家里居然没有挂一张他拍摄过的电影剧照,有的都是家人的照片。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这是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中的诗,也是他最喜欢的诗,他还喜欢《论语》中的“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他认为,生活不一定都遂人愿,但生活应该要有乐趣,“我现在就是按照中国人的活法活着。”
北京晚报 记者 王金跃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