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娱乐八卦>娱乐 > 《登场了!敦煌》为人文类节目提供新范本,青春视角对味年轻受众

《登场了!敦煌》为人文类节目提供新范本,青春视角对味年轻受众

查看:998 / 更新:2022-02-10 15:53

“平时不怎么看得进去的文化内容,这次看进去了。”


“种草治沙的工作人员说起敦煌的自豪感,让人动容,让人震撼。”


“择一事终一生,把自己的青春乃至这一辈子献给了莫高窟献给了敦煌,致敬匠心人。”


“全程没有跳过没开倍速,感觉自己浮躁的心都静下来了。”


《登场了!敦煌》在爱奇艺首播后,收获了很多年轻网友的刷屏式好评,甚至有不少过去对敦煌文化并不了解的年轻人因为看了节目,马上将“说走就走的敦煌之旅”列在了2021年的行程单中。

之所以反响如此强烈,还要得益于节目的青春视角。实际上,人文节目自2017年在荧屏崛起开始,如何做到“高而不冷”便成为永恒的课题。尤其是在受众更为年轻态的视频平台,人文节目更需要发挥其责任担当,摒弃枯燥说教形式去迎合圈粉年轻受众,吸引更多95后、00后年轻人,最终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从首期节目的播后网友反馈来看,爱奇艺推出的《登场了!敦煌》恰恰找准了让年轻人迷上敦煌、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打开方式。

仔细看了节目会有同感,敦煌和敦煌守护者并没有被明星嘉宾喧宾夺主,而是以娱乐为壳、文化为核,用年轻态、青春感、娱乐化的包装方式将年轻观众吸引到了节目当中,再将敦煌的文明历史、文化内核以及匠心、坚守、传承的精神输出,激起年轻人心底的文化认同感与共情。

《登场了!敦煌》达到了文化气息与娱乐性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以青春视角打开年轻人对敦煌的认识,并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或将成为人文类节目新范本。

文化干货流于表面?

敬畏、传承、匠心、坚守,处处值得领悟深思

人文类节目,原本就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评价空间。但倘若非要“杠”一下有人提出的“文化干货流于表面”的质疑,那《登场了!敦煌》的确有底气拿出诸多深度文化宝藏内容来硬气回怼那些没认真看节目的人。

首先,《登场了!敦煌》展现出了对敦煌文化的绝对“敬畏”。

透过镜头,观众与洞窟里辉煌而盛大的世界不期而遇,每个人都会忍不住思考,“千年之前走向洞窟膜拜祈求的人会不会也如我现在一般震撼?”

面向敦煌壁画,千年文明的神秘与奇诡铺陈于眼前,与古人对话的忘我感油然而生,是对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展现,也是对中国文明建造者、守护者的敬畏。这种奇妙的“通感”,是节目打破时间壁垒,以敬畏之心看敦煌历史而造就的感悟。

其次,是文化“传承”的魅力。

《登场了!敦煌》将镜头对准了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部长娄婕。从这位从事敦煌壁画临摹35年的艺术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代敦煌艺术传承者甘于与敦煌融为一体的奉献精神。

为了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敦煌的魅力,将壁画“搬出去”展览,他们甚至放弃了艺术家骨子里追求“创新”的天性,每日以一比一的比例复刻洞窟壁画,在与关节炎等职业病的对抗中不留余力地呈现画面上的历史信息。

从最初的“有我”状态,和古代人面对面对话,去理解他、走进他、感受他,到在工作中“忘我”,直至最后被整个洞窟覆盖,进入“无我”状态,与墙壁、古代画师融为一体……这种代代相传、知行合一的接力,让敦煌文化璀璨千年成为可能。

“匠心”,同样是我们透过爱奇艺《登场了!敦煌》感受到的文化内涵。

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复专家、大国工匠李云鹤,如今已经87岁高龄,至今仍奋战在敦煌壁画修复一线。从1956年他来到敦煌,此后便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里。

64年,2万多个日夜,他与自己的修复工具箱为伴,每日做着除尘、灌胶、滚压、回贴等等既精密又重复的工作,每时每刻,都是对匠心与初心的考验。这,就是“择一事终一生”匠人精神的最直观表达。

最后,是节目对“坚守”二字的诠释。

一代又一代敦煌守护者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能否万世永存”的挑战。他们在沙漠的荒芜中承受孤独,用强大的信念坚守梦想。修复壁画、扎草治沙,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凝聚了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坚守。

正如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段文杰所说,每一位新人融入群体,都要先吃敦煌饭,喝敦煌水,做敦煌人,十年以后才有资格聊敦煌文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位敦煌艺术传承者,都经历过苛刻的精神与肉体的磨砺,他们的坚守是对“文化不灭”奇迹的探索与挑战。

一代又一代的敦煌艺术传承者即使生命归于尘土,肉身进入守护人墓地,依旧用灵魂和信仰继续守护着千年敦煌文明。

当然,如果你开启了倍速只想“到此一游”,抑或长久以来习惯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被动传播思维模式,那么将很难get到这档节目的魅力。

《登场了!敦煌》的正确观看姿势是打开爱奇艺,沏一杯好茶,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去观看、聆听、感受,因为其中有太多欣赏之后仍能细细回味的文化内容。

用年轻人所接受的方式

让他们爱上敦煌,爱上历史文化

人们常说,喜剧才是悲剧的最好表达方式。而人文节目,在时代语境下,为何不能包裹上娱乐的外壳?

怀抱轻松愉悦的观赏心态,并不妨碍年轻人对文化内容的接收。相反,板起面孔的说教,才是将年轻观众屏蔽在传统文化围城之外的原罪。

显然,爱奇艺《登场了!敦煌》为年轻人爱上敦煌、爱上优秀传统文化,做足了功课。

以敦煌丰富文化积淀为内核,以95后观察团成员视角增强年轻观众共鸣感;用场景化、具象化的表达为敦煌文明赋予青春活力,让传统文化不再“高冷”;一系列身体力行的“任务”更是年轻人容易接受的体验形式,让他们在实操中有机会真正爱上敦煌、爱上历史、爱上优秀传统文化。

● 明星视角即年轻人视角

人文类节目总会陷入“过度娱乐化”、“嘉宾喧宾夺主”的泥沼,而《登场了!敦煌》却能做到文化性和娱乐性的有益平衡,这得益于扎实的内容功底和有巧思的嘉宾配置。

这档节目所邀请的艺人嘉宾,汪涵、李浩源作为节目中文化科普输出的有力担当,为观众带来密集而又不枯燥的知识点;而THE9-谢可寅、钱正昊所代表的,正是如你我这般,对敦煌文化充满憧憬却知之甚少,从“小白”一路跟着节目逐渐成长的普通人。

“敦煌探索团”实习生THE9-谢可寅 、李浩源、钱正昊,前两位都是95后,钱正昊更是00后,他们有绝对的年龄基础为Z世代发声。

也正因如此,他们在敦煌的所见所想、所闻所问,看似“单纯可爱”,甚至还有些“幼稚”,但细细想来,这才是年轻人最真实的表现,远远比装老成、装深沉、装有文化更能打动人。

谢可寅说,来敦煌就是想让自己的小世界更大一些;李浩源说,在书上找到一万次,不如今天和它面对面这一次;钱正昊说,这次来就是想探索敦煌的神秘……他们的心态是探索与学习,对未知且仰望的文化产生好奇心,前来感知、探索,并无不妥。

谢可寅治沙不忘跳舞,戏精上身扮“秋菊”的她,还笑称“麦草方格沙障”是一块块大大的“华夫饼”;

别出心裁的钱正昊把方格做成异形,希望防治更大风沙;

李浩源则发挥学霸本色,用严谨思路现场教学;

还有他们第一次看到壮美辉煌的敦煌壁画、第一次听到守护者们守护敦煌十年如一日故事时,专注认真甚至展现出“少见多怪”的惊叹神情……这些表现正是观众前排视角,是年轻人在面对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承匠心时该有的原生态样貌。

“敦煌探索团”的几位实习生是所谓的明星,更是千千万万个95后00后年轻人的代表,节目组恰恰以他们的视角来代替年轻观众的“眼睛”,此举无疑更能激发出年轻人的共情。

很多看了节目的观众还有这样的感受——节目中传递的文化知识点虽然密集,但记忆点却很强,毫不枯燥。

团长汪涵和几位敦煌守护者给“敦煌探索团”成员介绍敦煌文化的过程,更像是长者在用自身阅历为晚辈“讲故事”,敦煌的历史文化、守护过程、文明价值也由此揭开神秘面纱。这无疑是《登场了!敦煌》传播敦煌文化的聪明处理方式。

● 场景化、具象化为敦煌赋予青春活力

仔细看《登场了!敦煌》不难发现,节目组处处走心,于很多场景和细节中预埋了小惊喜。

节目从音乐、美食、色彩、飞天、匠心、运动、潮流、风俗、英雄、文书十个主题维度切入,其中很多关键词都对味年轻人,最全面多元地呈现出敦煌文化与时代融合、演变的生命力。

被很多网友点赞的“场景化”表达意趣十足——古色古香的悬泉客栈、在黄沙中驾着毛驴出场的汪涵,沉浸式的场景打造让观众不再是“看客”,无缝浸入到了敦煌文明中。

此外,让敦煌壁画“动”起来的视效处理、年轻人热爱的航拍美景、裸眼3D效果的花字等等将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元素包装,都令人眼前一亮。


一档人文节目成功与否往往体现在它的传播效果上。从《登场了!敦煌》节目嘉宾与中学生共舞的“敦煌舞课间操”走红全网,并被年轻人竞相模仿的热门话题,我们不难看出节目在年轻族群中的强影响力。

文化是生活点滴的沉淀,而一种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往往是人们从一次不经意间的接触开启的,而《登场了!敦煌》似乎正是为年轻人冲破时空距离感,敲开敦煌历史文化大门的有力推手。

● 用体验感让年轻人真切感受敦煌文化

最重要的,爱奇艺《登场了!敦煌》对敦煌文化的探索并未局限于“看听说”。

节目中,制作 “麦草方格沙障”、修复壁画等环节设置,让嘉宾在身体力行中增强了与敦煌的距离。《登场了!敦煌》摒弃以往人文类节目热衷“说教”的枯燥操作模式,让年轻观众的体验感也变得更强。

对绝大多数年轻网友来讲,《登场了!敦煌》的文化表达方式“很对味”,它不仅是一次以敦煌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探索,更为年轻人心中种下了一颗“传承的种子”。

据了解,《登场了!敦煌》仅仅是爱奇艺深耕平台内容矩阵中潮生活赛道的一环,后续还将继续挖掘“登场了”IP文化价值,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标签: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