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娱乐八卦>娱乐 > 国产视效大片从什么维度谈崛起?

国产视效大片从什么维度谈崛起?

查看:946 / 更新:2022-02-10 16:07

  “中国风格的大片,只有中国人自己能做到,我一直相信这个。”

  这是乌尔善导演昨天在新浪娱乐主办的新浪潮论坛里,说过让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场论坛的主题是“中国视效大片进击之路”,邀请的三位导演所发力的方向都是本土的视效大片。

  郭帆的《流浪地球》之前在春节档创造了国产科幻的奇迹,那一年也因此被视为“国产科幻元年”。路阳执导的《刺杀小说家》定档今年的春节档,从之前发布的特辑来看,这部电影的视效难度甚至超过了《流浪地球》。而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三部曲》无论是体量还是制作,在此前的中国电影史上都绝无仅有。

  一直以来,“工业化”都被看作是中国电影市场是否真正成熟的标志。而能否推动工业化的进步,往往需要一部又一部的视效大片。但是这个维度不仅仅是票房高低的市场维度,而在于导演的工业化意识、技术的运用水平、人才体系的垂直培育以及工业化和审美体系支撑的IP思维,在多个维度上能否共同发力。

  从整个论坛来看,视效大片在多维度上都有肉眼可见的进步,这是视效大片在未来有可能取得突破最大的信心来源。

  技术:好莱坞很多底层技术其实来自于中国

国产视效大片从什么维度谈崛起?

    视效大片的难点在于,电影不仅仅是内容或主题层面的深度与否,而在于以技术为核心的“硬工业”是否实打实的过关。

  中国的电影市场如果从《英雄》开启商业大片时代算起,到现在也不过是20年的时间历程。在这20年的时间里视效工业的发展必然是缓慢的。而且整个视效大片进入电影主流市场,也是以好莱坞为核心的。

  在新浪潮论坛现场,无论是三位本土导演还是特效公司MORE的总监徐建,都对科幻电影与好莱坞存在20-30年的差距,特效方面存在10年左右的差距表示认同。这种物理差距,某种程度上需要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

  但无论是科幻电影还是奇幻大片,视效电影想要取得突破的关键就在于“技术”是否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国产大片往往不能依赖好莱坞。

  在《流浪地球》制作的过程中,郭帆和制片人龚格尔带着主创团队前往好莱坞请教。在与全世界最顶尖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交流的过程中,郭帆他们发现,除了意识上的差异,更重要的在于成本差异。因为按照好莱坞的成本计算,7-15秒的高难度镜头需要12-28万美元。对于刚刚起步的国产视效大片,显然无法和2亿美金制作成本起步的好莱坞视效大片采用同样的视效制作团队。

  这某种程度上需要更加依赖国产视效公司,而如何在技术层面迅速缩小差距也是本土视效大片能否取得长足进步的关键。从《流浪地球》开始到现在,国产视效大片在技术层面的进步惊人。比如即将在春节档上映的《刺杀小说家》,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大规模和完整使用虚拟拍摄技术,并且第一次将虚拟拍摄、动作捕捉、实拍、CG等多项技术整合到一起来使用。

国产视效大片从什么维度谈崛起?

    在此前电影发布的特辑里,徐建在第一次看剧本时,对导演说“你是不是疯了?”而从实际的结果来看,徐建带着将近800人的团队通过两年半的特效制作,最终还是“啃”下了这部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徐建表示,好莱坞很多底层技术其实是从中国买的。因为中国视效大片的发展刚起步,整个产业的需求并不旺盛,这就导致了中国公司买不起中国的技术。但无论是云技术还是航拍技术,中国本土的底层技术往往是全球最先进的。

  虽然高新技术的物理差距依然存在,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化流程仍然是目前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相比的一个短板,但随着视效大片需求的增加,国产视效运用中国底层技术的可能性相应也会增加。这对于加速缩短与好莱坞的技术差距是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人才:“第一代”人才的抱团取暖

国产视效大片从什么维度谈崛起?

    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和美国电影协会(MPAA)达成一项交流合作计划。其中,乌尔善、张一白等4位导演第一期就前往了派拉蒙,而路阳、郭帆、宁浩、陈思诚等人组成了第二期,2014年前往。

  如今回过头来看,前后60多位赴美学习的导演里组成了中国重工业大片探索的“第一代”。郭帆和路阳也表示,在好莱坞学习参观期间,两个电影工业体系的巨大差距成为他们探索重工业大片的一个起点。

  而且在这两年,导演之间的互相扶持也在推动着视效大片的进步。例如《流浪地球》的版权一开始在宁浩手中,后来转给了中影集团。在拍摄过程中也将《疯狂的外星人》的太空舱和衣服借给了《流浪地球》。

  后来,《刺杀小说家》的预拍摄系统和《流浪地球》所尝试的一些技术都共同运用在了《金刚川》的制作中。“第一代”导演和“第一代”技术的承接,也为视效工业的不断打磨和探索提供了便利条件。

国产视效大片从什么维度谈崛起?

    从国产视效大片来说,本土人才是根本。除了制作成本的考虑之外,沟通和意识的统一也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路阳也提到,之所以选择采用本土的视效团队,是因为有海量的沟通细节,而视效团队工作全流程跟进长达三年,要是选择一家国外的视效公司,如果缺乏足够精确的管理,很难保障最后的输出成果。因此,《流浪地球》75%的视效是本土团队制作,而《刺杀小说家》则100%都由本土团队承担。

  在国内几部视效大片的制作过程里,其实对本土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好莱坞,很多视效制作是“分包制”,比如骨骼、皮肤、毛孔会分到不同的公司制作,最终再整合。但在国内的制作流程里,基本上都只能由一家公司完成。例如几部视效大片所需要的毛孔系统,则是徐建的公司自己研发的。

  从这几部电影背后的视效制作来看,本土视效人才方面的进步也是非常喜人的。除了对于技术更熟练的运用,技术体系的管理和创新十分明显。郭帆导演也表示,好莱坞强大之处不完全在于技术的高低,而在于有非常成熟的配套解决方案。当导演提出需求时,视效团队可以迅速提供解决方案。

国产视效大片从什么维度谈崛起?

    可见,中国视效大片短短几年的时间所取得的进步,就在于“第一代”人才的不断探索。第一批赴美交流学习的导演在相继探索的过程中互相帮助,而承担重任的国内视效团队也在不断旺盛的需求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IP思维的觉醒:工业化的“因地制宜”

国产视效大片从什么维度谈崛起?

    人才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整个电影工业化的进步。但除了目前零星出现的视效大片代表作,真正能让产业对未来视效大片充满信心的来源在于工业化意识的真正觉醒。

  这种觉醒并不是产业内的头部人才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而在于知道了如何去运用技术。在新浪潮论坛,三位导演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视效是电影的一部分,视觉设计是为了参与叙事,不是为了做特效而做特效。

  中国电影市场主流观众大部分都是伴随着好莱坞电影长大的,2015年左右开始的视效大片初级阶段,中国电影也在这条路上走过弯路。但从新一批主流视效大片来看,技术服务于内容的意识已经彻底确立。

  “中国式”成为了主流视效大片共同追逐的目标。《流浪地球》能够被认为真正打开了国产科幻的元年,不在于技术上的高度,而在于情感上的宽度,这是符合当下主流观众情感共鸣的“中国式科幻”。而《刺杀小说家》和《封神三部曲》同样是将“东方审美”放在了最前沿的位置。

国产视效大片从什么维度谈崛起?

    这给国产视效大片取得更高维度的程度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将好莱坞工业化流程体系“因地制宜”地运用在国内电影制作过程里,通过技术去服务东方审美和中国观众的情感,才有可能在市场层面取得成功。

  也只有多部《流浪地球》式的电影,才能共同推动整个电影工业化水准的提升。这和多年前,在视效大片制作的最初期,以“好莱坞标准”为标准的阶段已经有了质的差别。

  此外,如今这批导演的IP意识也非常明显。无论是《流浪地球》还是《刺杀小说家》,都是根据原著进行改编。而《流浪地球》的续集已经进入到了剧本阶段,而《刺杀小说家》也会有相应的系列计划。

  工业化作为视效大片的根基,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推动中国IP的诞生。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进步是一方面,导演的IP思维、人才体系的打造都是共同推动工业化进步的关键。

  新浪潮论坛里,三位导演对于整个工业化的认知是让人非常惊讶的,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创作者对于如何提升工业化,以及工业化的“目的”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认知进步,而从主流视效大片幕后制作的细节里看到了多个维度的成长,所以国产视效大片的崛起可能已经到了一个拐点。

上一篇:

《想见你》圆满收官,不会有续集!

下一篇:

《亲爱的义祁君》收官“熬米CP”超甜大婚修成正果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

标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