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内地导演“挑战”诺兰了!《金刚川》的“时空”处理太高级
《金刚川》绝对是一部“高级”的战争片。它做到了“解构”时间和空间,把集中到一天,一个战场,一座浮桥上发生的故事拆解、重组,完成了对电影时间和空间的解构到建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刚川》开创了内地战争片的新格局。多位导演联合指导,《八佰》的管虎、《流浪地球》的郭帆、《绣春刀》的路阳,三人共指导一部电影,势必会给战争类型片注入不同的类型风格,让影片从镜头感到叙事性更为丰富多彩,在主旋律叙事框架下,尽可能地实现了作者化表达。
而影片的分章节叙事也为几位导演的联合指导提供了便利。同一天、同一个地点、同样一群人,原本可以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进行推进,但三位导演选择了不同兵种(角色),同一个战场上不同的地势,以多线叙事、嵌套结构,扩展了同一时间里,不同视角和空间下的战争场面。
所以,《金刚川》的高级之处就在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上。绵延的时间,变换的空间,让《金刚川》有了革新内地战争片的底气和勇气。
时间的绵延:揪心的折磨
《金刚川》敢于和时间“做朋友”。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时间是敌人,每一秒的延时,都会放大平庸和空乏,令人如坐针毡。而对于一部佳作来说,时间是朋友,就像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时间才是“主角”,是关联一切的核心。
《金刚川》的多视角,平行时间结构,与诺兰的战争片《敦刻尔克》有异曲同工之妙。《敦刻尔克》里,发生于十几个小时里的“大撤退”,仿佛如精密的时钟被重新拼凑。时间始终在流逝,“海陆空”多线并进,直到故事尾声。而《金刚川》并没有像《敦刻尔克》一样,突出时间的“易逝”,而是通过多个视角让观众看到了时间的“残忍”。
按片中角色的话来说,金刚川完全就是“翻版”地狱,特别是燃烧弹密集投下后,地狱烈火成为了不少人的永生梦魇。《金刚川》的故事不复杂,讲述了“过桥”的艰难,前线部队“修桥”,美军“炸桥”,双方你来我往,这关键且窒息的几个小时,摇摆着未来一场大型决战的胜利天平。
《金刚川》对于时间的分割利用比《敦刻尔克》更为“亲民”,而且编剧还特意对每种武器的使用都以鲜明的红字标注,让观众可以很清楚地理解时间线的进度:B26轰炸机、榴弹炮、喀秋莎、水下延时炸弹、燃烧弹等。
对于时间的“延续”,让一段故事可以反反复复,通过不同的视角、空间的转换去“重新”叙述,通过局部的呈现,丰富故事的来龙去脉。
空间的转换:翻倍的情绪
金刚川水流湍急,是金城战役前线部队和后勤补给的天然隔断。大部队若想通过金刚川抵达金城主战场,只能走唯一的一座人工木桥。美军知道“过桥”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为了阻挠部队过桥,总计投弹达3500枚。
可令美军震惊的是,这座木桥的修复速度堪称奇迹。37米长的木桥,七炸七修。通过一座桥的“拉锯战”,我们可以管中窥豹这场敌我科技实力悬殊的世纪之战。这也为影片的主题“Sacrifice”牺牲,提供了有力支撑。
桥无疑是全片的核心,围绕“过桥”、“炸桥”、“修桥”、“人桥”,全片在绵延的时间里完成了空间的不停转换。影片分三个视角、水陆空立体讲述,但故事上则以字幕章节分成了四段:1.士兵;2.对手;3.高炮班;4.桥。
总体来说前三段是讲的同一个故事(同一的时间和人物),基本是“三一律”的戏剧结构,只是由不同角色来回讲了三遍。都是从当天下午大部队隐蔽等待过桥开始,到深夜时分轰炸机投下多枚燃烧弹结尾。
第四段“桥”,在时间上是前三段之后的延续,直至凌晨全军过桥;在情感上,则是整部影片的煽情高潮,也就是同类影片必须具备的“价值升华”段落。《士兵》篇以宏观视角,草灰蛇线打下伏笔。第二章的《对手》篇,以“丧门神”轰炸机里的美军大兵为空中视角;第三章的《高炮班》篇里的高射炮士兵为地面视角,分别微观侧面呈现。
然后三个视角汇聚到一起,“水陆空”三章共同“汇入”最后的《桥》篇,故事脉络逐渐清晰,从整体到局部,从桥到人,情绪逐步递进,最后将气氛推向高潮,“人桥”结局十分震撼,同时闭合了主题。
四个章节中,第二章《对手》和第三章《炮手》最为出彩,结构和故事呼应最为明显。《对手》里的空中视角,无疑围绕“桥”给出了更为广阔的视野空间,一个俯瞰战场的机会。观众在宏观感受美军炮火强度对战场的压制力量的同时,也能重新“补足”很多之前章节里,因为视角和空间不同而“隐藏”起来的细节。
而《炮手》部分,则是从被美军空军压制的地面炮兵展开。在战斗力量、武器装备,攻守位置的悬殊下,这种被轰炸的身份,也带来了更多的残酷面,使得情绪共鸣得以不断加倍,在最后“血肉之桥”建成时,集体引爆所有提前埋下的情绪炸弹。
重新定义牺牲:兄弟情与主旋律
值得一提的是,《金刚川》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并非仅仅停留在结构上,而是为主题内核提供了更多阐释的可能。战争片的主题无外乎是对于生命的珍惜,对于反战的思考,以及人性的幽暗疯狂与热血动人之处。
《拯救大兵瑞恩》之所以能名留影史,不仅是开片手持摄影带来的震撼战场,而是它不断对观众发出质问,逼迫他们一次次在生命中做出两难的选择,“死一群人救一人”的“电车难题”最终说圆,无疑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阐释的格外清楚,拔高了主题,完成了意识形态的无形传递。
但《拯救大兵瑞恩》依然是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同为主旋律影片的《金刚川》,强调“你们的牺牲,都没有白费”,其实这与《拯救大兵瑞恩》里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殊途同归。都是讲述的牺牲与救赎,上一代的人为了下一代,付出了生命代价,而下一代人是上一代人精神和生命的延续。
但为什么《金刚川》会遭遇一些“负面”评价,这是因为有人误解了“牺牲”的含义,只看到了抛头颅洒热血,没有看到精神传承的重要意义。这场战争,双方在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其实早就为“牺牲”埋下了伏笔,只能将精神凌驾于肉体之上,这场战斗才可能“势均力敌”。这是悲剧的,但同时也是感人的。
时间和空间结构的全方位呈现,让主旋律影片中,罕见出现了“对手”视角,这是难得可贵的。没有人是脸谱化的,口号式的角色也被尽量规避,“敌我”双方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非符号化的工具。影片中,负责掩护打飞机、吸引敌人火力的高炮班班长张飞(张译 饰)、炮兵关磊(吴京 饰)。
两人性格互补,表面上看似吵嘴争执,其实内心都想通过抢占前炮位置,提高对方的生存几率。“关张”也对应了三国里的兄弟情义。
另一面,美军的空军也有类似“兄弟情”的表达,双方到了最后都为复仇走上了“你死我亡”的决战“狭路”。
兄弟情让“牺牲”变得不那么“难以理解”,甚至抹平了一些过于感性的故事瑕疵。观众直接无视了很多现实理性的问题,因为从第三章开始,源源不断输出的兄弟情义早就淹没了观众的理性思考,让情感完全支配了大脑,这也是《金刚川》在完成主旋律议题上最为成功的地方。
《金刚川》或许会在未来成为主旋律电影的另一个标杆,两个月周期,五六亿投资,五千人团队,三个导演联手,顶配卡司。中国电影的类型片,在“主旋律”的推动之下,就这样产生了一些奇妙的效果。主旋律题材,为了赢得观众、收获票房,不断尝试融合入更多的商业要素,主旋律大片终于有了些气候,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也变得更为自然,效果自然而然得以提升。
它在“类型”和“主流”之间达成了一种平衡,两面都因此显得非常“纯粹”。它既是特别纯粹的商业类型片,有时类型化到了近乎B级片的地步;同时,它依然是一部非常纯粹的主旋律影片,不瞻前顾后、也不心思复杂,大张旗鼓地把情怀尽力倾吐,满足时代需求。
同西方顶级大导演一样,开始“玩弄”时间,在空间上做文章,把意识形态需求包装得更为隐蔽,《金刚川》让我们看到了内地主旋律影片的进化,这才是它最高级的地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