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声中走红、招黑中赚眼球,别让刻意冲突,成为综艺的“必选项”
如果要挑出近期讨论度和热议度最高的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2》当仁不让。从开播之初,节目就一直呈现热搜霸屏的状态。
从郭敬明豪发S卡保何昶希,到尔冬升毒舌输出金句,再到赵薇怒怼“太矫情”。网友笑称:这一季的《演员请就位》,不如叫做《导演请就位》更贴切。
而在最新一期节目中,陈凯歌与李成儒因《无极》现场battle,更是让一众看客看得“心惊肉跳”。
一个评论作品,一个评价为人。虽然气氛看似风平浪静,但正所谓“温柔刀,刀刀戳人心”。
越不激烈的言语,才是真正的暗藏汹涌。
有人说,李成儒重提《无极》老梗,大可不必;也有人说,陈凯歌人身攻击,赢了格局却失了气度。
不过两位演艺界“大佬”的这场无硝烟“战争”,势必又将《演员请就位2》的热度,推上一个新高度。
从《演员请就位2》的“出圈”方式,不难发现:如今的综艺节目,无论是音综、演技类还是真人秀,都十分热衷于有意无意的营造或刻意放大各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或是通过“神剪辑”的操作,以此来博眼球、换关注。
而如此种种手段,也成了各类综艺节目,想要拔得头筹,就要做的“必选项”。
我们可以理解,一档综艺节目想要获得收视和关注,除了节目内容、主题设定、嘉宾阵容之外,“如何产生话题”才是决定节目,是否能够抓取观众的猎奇心理,达到收视的关键因素。
但是,这也让国综陷入“不互撕,没人看”的怪圈。
《乘风破浪的姐姐》首档团综《姐姐的爱乐之程》开播。这档融合了“音乐+旅行”的节目,此前大家对它的好奇心和关注度,不亚于第一季《浪姐》节目本体。
不过首播过后,网上热议最多的内容,却与这两个元素多无关系。
相反,“宁静没加黄龄微信”、“徐峥周震南尬聊姐姐们”、“万茜手滑点赞宁静负评,再被提及”等话题,成为了重点。
其实对于这样的结果,意料之中。身为《浪姐》的后续衍生物,必不可少的要被提及《浪姐》中的话题内容。
反观《乘风破浪的姐姐》,从最初宣导的“30+女性的追梦历程”,到结束时,口碑显而易见的“高开低走”。原本姐姐间的惺惺相惜,也被各种黑料、心机、戏精所取代,变成了女星间的明争暗斗。
即便是最后成团的七位成员,一张合照,也被解读为“内部分割,小团体出现”。
在这种“黑红”结果的影响下,大众习惯性地将凡与《浪姐》相关的事情,都扣上一顶“女人多,斗争多”的帽子。
吃瓜群众的关注点,也不再聚焦于团综内容,而是聚精会神地盯在姐姐们是不是还能够“兴风作浪”,掀起一轮话题风暴上面。
毕竟,相比于节目本身的看点,姐姐们之间的“战斗”,可能更适合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的确,矛盾、冲突可以为节目或是明星本身,换来一定时间内的流量。但长久来看,却未必能够挽救互撕带来的口碑崩盘,以及节目结束后仍在延续的负评。
而这一点,从《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季宣布已筹备后,大家纷纷表示“鉴于第一季的烂尾,大家未必还会买账”中,似乎就能嗅到一丝“失望”和“不确定”的意味。
此前芒果台宣布停播许久的《百变大咖秀》即将回归的消息时,朋友圈一片欢腾。大家在感叹“爷青回”的同时,也庆幸这档懂得“好好做综艺”的节目的归来。
不知从何时起,国综开始要依靠矛盾和冲突,来获得关注。
是观众乐于至此,还是国综水平有限所致?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也无法给出一个真正的、服众的合理解释。可是事实摆在面前,我们又不得不承认。
娱乐至上的时代,高压下的人们不愿意在工作之余再去费心思和脑力,去甄别或分析一档综艺节目,是否值得自己去看。
大家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平台或媒体的整合,所抓取的节目看点,来满足自己在碎片化时间内,也能得到节目信息。快捷、吸引、劲爆,是大家选择关注一档综艺的最初考虑因素。
如何能够快速地满足上述三个要点呢?利用有冲击力和记忆点的“矛盾”。
大家乐于看到综艺中的“互撕”场面,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话题和讨论;另一方面,这也是记住这档节目的最快方式之一。
而对于国综本身而言,现今跟风制作、借鉴抄袭的老毛病,愈演愈烈。此前,有条消息的内容大体是讲“国综抄袭日益严重,多达34个节目有此现象”。
听闻此言,有些人不屑一顾,认为外媒夸大其词。但实际上,我们真的无法理直气壮地对此反驳,只能说一句“可能不止34个”。
像老牌综艺《快乐大本营》,细看之下,近年来的节目中,的确有许多游戏环节仿照了韩综。
更不如用说大火的《极限挑战》《向往的生活》《花儿与少年》,再到如今的《美好的时光》,以及《浪姐》首档团综《姐姐的爱乐之程》。
如果真的去解析这些综艺,从选题、类型、嘉宾设定等等方面,十有八九都能找到出处。
“原创力”的疲软,导致部分国综只能剑走偏锋,寻求更直接、有效地“刺激”。于是,为了节目效果,刻意安排或放大嘉宾之间的矛盾,成了必选项。
在骂声中持续走红,在招黑中获得话题。“黑红”之路,部分国综走得“坦坦荡荡、理直气壮”。
尽管我们依然拥有《奇遇人生》《诗词大会》等十分高级的、百分百原创的精品国综,只是在流量、市场和话题的裹挟下,这些综艺显得凤毛麟角。
可能源于如今的综艺圈子,竞争越来越激烈。做了几期就停摆的节目比比皆是,好不容易坚持下来的,也面临着后劲不足,口碑收视齐齐下滑的窘况。“酒香,也怕巷子深”,已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乎,Diss、怼人、毒舌、开撕,成了许多综艺的标签,也成了综艺营销屡试不爽的法宝。节目要收视,明星立人设。火药味儿越浓,观众越能记得住;正面刚得越厉害,节目越有高的关注度。
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综艺节目,将冲突和矛盾,作为提高收视、获得流量的看点。但这不应当作为节目的“必选项”,掩盖了节目初衷。
就如同当初励志打造全新现象级音乐节目,意在回归音乐本身的《天赐的声音》一般。节目终结后,具体贡献了多少金曲,歌手们又有过哪些上乘表现,大家似乎并没有深刻印象。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档节目“捧红”了,总是与别人处在diss状态的丁太升。
脱离核心意义的综艺节目,被各种刻意为之的怒怼占据C位。本末倒置的结果就是,赢了一时的热点,丢了往后的正评,如同“丢了西瓜,捡芝麻”,功大于过!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