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6分,情怀+1分,管导-2分,张译该拿影帝
《金刚川》,先打分吧,给6分,家国情怀+1分,管虎导演-2分。
说回电影
电影为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故事背景设定在志愿军支援朝鲜第三年,主力部队要向前作战必须经过一条大江,而过江就要架桥。
故事的所有内容就都是围绕桥产生的,主力部队过桥、工兵连架桥,美国飞机炸桥、高炮班护桥。
看似简单的故事,却是无数残酷和坚毅的画面组成的。
那个年代,我们的武器装备很落后,别人是飞机大炮,我们只有长枪短炮。
那个年代,人们都是不畏牺牲的,哪怕飞机在头顶投弹,依旧要完成各自的任务。
那个年代,跟美帝作战很苦的,榴弹炮把人炸成碎块,延时炸弹把过江的人掀上了天,燃烧弹烧尽一切,将战士们定格在了原地,化为焦炭。
但是,那个年代的先辈们很清楚自己在为之奋战的伟大事业,那时的不怕死就是为了之后的人们更好的活着。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革命先辈的血肉之上的,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奉献。
这是《金刚川》这部电影所讲的事情,也是它能够催人泪下的地方。
以上是电影好的地方,三位导演在拍摄手法、战斗场面以及情感冲突上,都达到了合格的水平。
接下来说不好的地方。
首先,这部电影是三个导演共同完成,我不知道他们是分篇章各自拍摄,还是协同作战,这让我不知道要不要绑在一起开喷得了。
在没看电影之前,我以为要么是像《我和我的家乡》那样同样的主题是三个不同的故事,要么是《敦刻尔克》那种分空间分时间来讲述同一件事情。
实际上,三个还不错的导演绑在一起反而不如任何一个导演单拎出来来得好。
本来是想从主力部队,美国飞行员,高炮班三方视角来讲这同一件事,但重复镜头的高频出现让我有些想不明白:是拍摄镜头不够还是那几个镜头太过优秀,你们连着用真不觉得违和吗?
本身是三个可以无交集展示故事的角度,最终搞得剪不断理还乱。
比方说,我在第一个故事里看到这个镜头,随后的惨烈画面我被感动了,到了第二个故事再出现的时候我的情绪波动没那么大了,到了第三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大脑还在纠结:我需不需要再被感动第三次?
这肯定会成为这部片子被诟病的几大原因之一。
当然问题不止是重复镜头的多次利用,本身故事的讲述就被不熟练的分段式故事切割得七零八碎,观众的情绪也被掰开揉碎了好几次,最后只剩下片尾理所应当的感动。
如果没有张译在第三个故事里神乎其技的演技,靠着硬实力把观众强行拉到那个年代那个场合和志愿军们感同深受,想必这个片子靠家国情怀也扶不住了。
张译该拿一个影帝,只说演员本身,与电影质量关系不大。
另外要说的是,这片子给了陕西话极大的牌面,张译饰演的高炮手一口正宗的陕西话足以让观影的陕西乡党们大呼过瘾,那一声对着美国飞机的关中粗口,真是应景极了!
不过张译说这片子肯定比八佰好,八佰我没去看,不过按这个标准的话,八佰那也不会有多好吧?
当然,两部片子的评分和口碑肯定都离不开管虎导演的努力。
无论是八佰那时去台湾对虚假的“国军英雄”后代的阿谀奉承,还是金刚川上映前采访里头戴的美国海军帽,都足以让这位导演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扣两分也许还不够,要不最后定个五分好了,反正管导也不在乎,他连对着先烈纪念碑鞠躬都是背着手的,他能在乎这个?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