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溅津门》原型,津南手枪队长冯老三,大闹玉清池与袁文会对决
《血溅津门》郝明
《血溅津门》电视剧中的武工队长郝明,原型是津南支队手枪队队长冯景泉,因排行老三,被大家称为冯三。当时天津流传着许多冯三的传奇故事,最有名的是“大闹玉清池”,与青帮头子袁文会直接交手。冯三到南市玉清池洗澡,故意把身份透露给掌柜的,果不其然,伪警察局派人来抓,冯三拿出事先备好的海光寺日军司令部假请柬,警察一看,不敢轻举妄动,这时,由武工队员假扮的袁文会部下来了,接走冯三,声称要送他去海光寺赴宴。
这件事的后果是,日本指挥官、陆军大佐多多良对袁文会产生了怀疑,认为他私通八路。袁文会急着撇清,冯三的电话来了,要袁文会掏五千大洋支持抗日。袁文会本想将计就计,借机抓捕冯三,在约定时间、地点与冯三会面,结果三十多名武工队员把袁文会的部下全绑了,顺利拿到了五千大洋,成功脱险。
《血溅津门》袁文会
还有一件事,同样被人津津乐道。冯三和警卫员到市内打探情报,第二天天蒙蒙亮时往回折返,走到墙子河边,见两个日本兵骑马巡逻。冯三和警卫员用绳子挽成两个活套,扔出去套住两个日本兵,将其勒死,换上日本军服,把日本兵扔进河里,骑马大摇大摆地越过一道道防线出城。日本人震怒,贴出布告:“凡活捉冯三者,赏黄金百两,中国联合准备银行钞票五十万元。”
抗日英雄冯三,汉奸袁文会的故事,一直在天津民间流传。1972年,天津作家张孟良,以这些故事为原型,酝酿构思小说《血溅津门》,1975年写出了70万字初稿。张孟良并不满意,因为太过“三突出”,所以狠心放弃。第二稿写了90万字,到1978年9月完成。1981年,张孟良将其压缩到40万字正式出版,很快被天津电视台拍成电视剧,是描写那个时代天津的最经典的作品。
《血溅津门》小人书
咱们再说写《血溅津门》的张孟良。张孟良1927年出生,是静海县义渡口村人,小时候母亲去世,父亲带着他和妹妹到天津要饭,住在小店里。父亲重病,他和妹妹逐门挨户讨饭度日,在小西关粥厂讨粥喝。张孟良几乎跑遍了天津每条大街小巷,在南大道打过“小空”,也就是阔人家结婚、出殡,受雇打旗子、扛雪柳、敲锣,在地道洞子帮人搡过胶皮车,在海河码头推过轱辘马,在大王庄拣过煤渣,在南市拾过毛蓝,在三不管吃过折罗,在北开听过评书艺人讲《水浒传》《杨家将》《薛刚反唐》,在马路上挨过巡警的棍子……,父亲病故后,张孟良在救济院挣扎了七年。
张孟良对天津城印象最深的是英、法租界的大电网。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封锁了天津英、法租界,北起秋山街(锦州道),南到大营门,西至寿德大楼,东到山口街(张自忠路),围绕着英、法租界竖起无数“米”字形大木架子,拉起一圈高压大电网。
电网外面各路口有伪警察日夜巡逻放哨。出入英、法租界只留两个检查口,一个在秋山街与旭街(和平路)交口,另一个在小营门,别的地方一律不准通行。每天早晨5点,进入英、法租界的人们就得去排队挨个儿。8点钟开始检查放行。不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挨到检查口,先要向日本兵和伪警察鞠一个90度大躬,申明进入租界的事由,经日兵伪警百般刁难盘问、验居住证,再把男女分开逐个检查,到一间席棚子里,脱光衣服,再走到另一间席棚子去搜身。搜身妇女者是女伪警,可是日兵伪警为了取乐,常故意掀开席子。
《血溅津门》剧照
检查之后进入租界时,要再向日兵伪警行一个90度大躬。等到下午5点,检查口就不再放人了。当然过检查口的大都是穷人,阔人另有办法,事先与伪警察达成交易,明码实价,塞给伪警5元“大绿被”伪币,趁日兵下岗回营盘,互相一挤鼓眼,便跃过检查口,大模大样地走进租界去了。这些经历,都被他写入小说。
十四岁时,张孟良流落到宝坻,抗战后期回到静海,扛小活、打短工、拾柴、打草、捕鱼、使船、赶车、撑拖床、挖地梨,受尽苦和罪,1948年参加了解放军。在部队,张孟良开始学习写作,1952年发表短篇小说《血泪古城洼》,随后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了长篇小说《儿女风尘记》,发行一百六十余万册,调入总政《解放军文艺丛书》编辑部工作,又创作了《三辈儿》和经典作品《血溅津门》。后来张孟良长期生活在静海,如今,在静海区图书馆内,设立了“张孟良文学馆”,展示了他的文学、书画作品,描摹了他的人生故事,《血溅津门》是其中最华美的篇章。(文:何玉新)
张孟良
《血溅津门》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