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美国离不了孔子
可以说,近300年来,除了中国世代流传的孔子理念,在大洋彼岸,始终存在着一个“美国的孔子”。
大多数时候,这个权威、睿智的老人都会戴着帽子,说着穿凿附会的话,弯腰作揖地出现在广告里。舞蹈演出的海报上写着“子曰,女性想要跟上潮流,必须学习舞蹈”;公墓广告提醒人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连赌马的人都要借助他的名头:“子曰,黑狐狸将赢得比赛。”
如同当下的中国人总喜欢引用外国哲人的“警句”一样,在许多毫无关联的话题中,美国人也总爱来上一句“子曰”。1940年,纽约哈莱姆地区的国会议员席位面临改选,白人、黑人群体都希望参选,双方在纽约街头举行了大规模游行示威。这时,黄皮肤的孔子却出现了。其中一条示威标语这样写着:“子曰,决不能让黑人在华盛顿的美国国会代表哈莱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名不正言不顺”,都是美国人经常引用的孔子语录。不过,最常见的一句,却是“百闻不如一见”。
20世纪初期,新闻业就用这句话来说明插图的必要性。《华盛顿邮报》曾经夸赞自己的图片,有着“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照相馆用这句话鼓励人们“遵照孔子教诲”,享受照相之乐。好莱坞比弗利山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则用这句话作为广告词,来宣传自己刚刚修建的样板房。
少有美国人知道,这句被他们反复引用的“子曰”,出处并不是《论语》,而是出自汉朝班固所写的《汉书》,足足比孔子晚了近600年。
在与中国无关的话题里,孔子的形象有时会受到滑稽的解构。比如,在一则租车广告中,他依然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和严密的逻辑,只租车不买车,因此“我喝牛奶,不等于我就要饲养奶牛”。
有时候,他还会被塑造成一个唠唠叨叨的老人。1940年代初期,“子曰”一度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流行语,人们杜撰孔子的言论编成笑话,比如“子曰:华盛顿把树砍倒,是为了摘到樱桃”。还有人开玩笑地说,如果孔子的妻子因为忍受不了唠叨而想要离婚,自己一定“百分之百理解”。
美国社会对孔子的了解是模糊而肤浅的。孔子被当成一个简单易记、引发联想的符号。《孔子在美国》出版之后,美国哲学会收藏了这本书,称赞“富有价值”、“颇受欢迎”。不过,让作者张涛印象最深刻的评论来自国内。一位学者告诉他,有种初次照镜子的感觉:“第一次有机会,能清楚看到美国人眼中的自己。”
在美国,孔子、子曰无处不在。孔子可以批评历任总统,可以参与广告演出,可以预测赛马名次;子曰可以干预物价,可以插科打诨,可以推动新政。在美国,什么事都可以搬出孔子充当代言人,什么人都可以随口杜撰几句子曰。美国离不了孔子,人们借孔子之口说自己的话,无所顾忌。在美国人看来,孔子很好用,孔子可以随便用。这是孔子与上帝的重要区别。
上一篇:
于丹:关于结婚下一篇:
易中天:曹操,这么多年,委屈你了相关推荐
最新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