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码君:社会改革,本质都是消灭债主,不管是肉体消灭,还是账本消灭
慈禧与驻华公使康格夫人
我们持有的钞票越多,本质上是组织对我们的负债越多。组织选择通胀(或贬值)进行减免债务时,如果社会成本太高时,那么,定点剪除债主本人或者债主群体,就成为性价比最好的选择。
债主,是系统最好的燃料。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债主』 ,但是,都有同类似的选择——消灭。
满清的燃料:贸易债主
筹码君在前面的文章《历史深处的借贷》中说过,封建朝廷有两大敌人,一个是共治天下的官僚集团,一个是制度套利的资本家。国运上升时,歌舞升平,相安无事;国运下降时,财政破产,存量博弈,借两把老骨头做柴火,维持系统运作。
三品大员,垄断商人,全球首富,伍秉鉴
晚清十三行的总商伍秉鉴,清末全球首富伍秉鉴,就是一把极好的老柴火,估计当时的财富约2000万两白银。
伍老板虽然靠贸易垄断发家致富,但是眼光和经商能力却真的是全球领先。早在19世纪上叶,伍老板就积极布局全球化资产,大举投资波士顿的铁路和矿产,投资美国房地产,布局钢铁、石油和电报生意,眼光和执行力领先万达王健林200年。伍秉鉴的『怡和行』主要经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立足广州,经营全球,他同时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也投资美国证券和保险业务,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
人红是非多,恰逢朝廷变革之秋,财政收入吃紧,政府找机会就让伍秉鉴出血了。 那一年,鸦片贸易泛滥,贸易逆差太大,清廷派林则徐惩罚『奸商』,虎门销烟。
林则徐不敢欺负洋人,只能拿代理商伍秉鉴出气。当时,洋人做生意,需要中方『保人』来作为法律主体(相当于法人代表),鸦片贸易本来就是朝廷都管不了的事情,伍秉鉴也是被迫扯上关系。随着中英关系恶化,伍秉鉴两头受气,只能替洋人背黑锅,戴枷锁游街示众。
当然,这还没完,伍秉鉴先后被迫捐了北洋舰队16艘军舰(全体共18艘,单艘造价近百万两白银),后被官府派为求和使臣签署中英《广州合约》,不仅被摊派了110万两银元的赔款,还背上了汉奸的骂名。到了《南京条约》签订时,怡和行又被强行摊派了100万两银元赔款。《南京条约》之后,五口通商,怡和行的垄断生意嘎然而止,道光二十三年(1843),伍秉鉴在郁闷、彷徨、不安当中因病去世,享年74岁,一代富豪就此落寞谢幕。
伍秉鉴有着非常长远的投资眼光,曾经合作投资了美国密歇根中央铁路和密苏里河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但是,伍秉鉴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清晚期的生产力已经极为落后,硬生生靠着僵硬的佃农结构,勉强死扛大英帝国的生产力攻击,他本人直接通过贸易获利已经威胁国家安全。
只知进,不知退,不死才怪。
英国对华鸦片输出总量
英国人挑起的所谓『鸦片战争』,只是国内史书的一种情绪化表达。当时的英国人并不在意鸦片利润,而是希望销售纺织品,那些才是他们的利润核心。鸦片这种农产品,国内种植广泛,林则徐禁烟后,转身就种鸦片创收去了,国产鸦片很便宜,清晚期就完成了进口替代。
当时,鸦片是两国贸易敲门砖。
鸦片一度是食品界的Apple,神一般的存在。公元前3400年就传到地中海地区,英国一度流行鸦片酊,和糖葫芦一样流行,随处可见。19世纪的英国,鸦片酊在工人阶级中就是个宝,头痛脑热,感冒发烧,失眠多梦全靠鸦片酊。
给婴儿喂鸦片,是常用做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还为鸦片酊产品代言。
含鸦片酊的儿童舒缓糖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文化的隔阂。 当时的英国人觉得稀松平常的合法的成瘾性快销品,在中国被付之一炬,也是火冒三丈。英国人觉得,我给自己家的娃都喂鸦片酊,凭什么中国要封锁?打!
清政府也觉得郁闷,封闭的经济系统,本来自给自足,没想到被老外撬动了白银外流的口子。172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给中国清政府进口鸦片200箱,1800年给清政府进口4500箱,1838年跃升至40000箱,27%的清朝男性都吸食鸦片。 再加上棉纺织品来势汹汹,极其便宜,国家的贸易赤字越来越大,清廷坐住不住了,开始禁烟。
于是两国撕逼,伍秉鉴老板就成了系统燃料,消耗了,填了财务窟窿。
上一篇:
秦将白起怎么死的下一篇:
牡蛎不能和什么一起吃相关推荐
最新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