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病逝,在中国的外国人失声痛哭,剪头发、刀划脸、割耳朵
大唐,诸国臣服的威仪,海纳百川的气度,国家至上的观念,独领风骚的文艺,美轮美奂的长安,色泽艳丽的彩陶,温润细腻的白玉,沉香氤氲的茶庄,沸反盈天的酒肆,晨钟暮鼓的古刹,阔气端庄的唐装,丰腴富态的丽人,安逸和谐的生活,让慕名而来的外国人感叹道:“死也要死在唐朝!”这些外国人对唐太宗更有着深厚的感情,公元649年7月唐太宗逝世,闻此噩耗,四方各部族在朝做官及来朝进贡的几百人,都失声痛哭,剪头发、刀划脸、割耳朵等,血流满地。
外国人对唐太宗之所以有如此深的感情,主要在于:
大唐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度。唐太宗是汉族与鲜卑族的混血种,既有草原民族尚武的品格,又有农耕民族重文的传统。在他的内心既涌动着英雄豪情,又飘逸着诗情画意。这使得他具有巨大的文化心理优势和理性的开放思维。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对于唐太宗大量吸纳胡人的西向政策,朝廷重臣进行过一次讨论。中书令温彦博主张:“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而秘书监魏征认为:“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凉州都督李大亮上疏曰:“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俘之于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不远,虽则宽仁之义,亦非久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靡费。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 唐太宗坚持自己的主张,“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贞观政要·安边·第三十六》)他曾用金帛从突厥赎回汉人8万口,到贞观三年,流落到塞外后回归的汉人和自动移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人数多达120万人。鲁迅说唐室大有胡气,根源在于唐太宗的西向政策,促成了胡汉杂居,和平相处,血脉相融,各取优长,使大唐人更加个性张扬,热情奔放,孔武剽悍,活力四射。
唐太宗对一切美好事物都有一种吸纳、呈示和保护的欢乐,不管它们来自何方。对于一时不能辨别的美好还是不美好的事物,也给予存在的权利。罗马的医术、拜占庭的建筑、阿拉伯的面食、西域各地的音乐舞蹈,都大受唐朝人欢迎。朝廷的鸿胪寺等机构,专门掌管对外事宜,为来唐的外国使节提供食物、翻译、医疗、丧葬、赐物、封官等优惠。外国的留学生、商人、外交官、宗教人士、学者、药师、画家、乐师、杂技魔术师随处可见,几乎不存在任何歧视。一些外国人在大唐建宅买田,娶唐女为妻,子孙相承,滞留于唐,多者数十年,有的甚至终老于唐。他们与唐人杂居,交往密切,和睦相处。
唐太宗大量征召全国名儒学者为学官,并多次亲临国子监,让他们讲论古代经典,学生中如有能够通晓《礼记》《春秋左氏传》中的一种或更多的均得补为官员。又扩建学舍一千二百间,增加学生满二千二百六十人,连屯营飞骑,也派去博士,给他们传受经典,有能通晓经义的,便可入贡举。于是,全国各地学生云集长安,甚至高句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首领也派他们的子弟入国子监学习,一时间就读学生达八千多人。在大唐的长安,人们不分种族、国籍,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都可能在朝为官,有的还担任部长级高级官员,这在古老的封建社会是惊世骇俗的,即使在当代中国也很难想象公务员考试会允许外国留学生参加。日本多次派遣由大使、副使、录事、翻译、医师、画师、阴阳师、史生、工匠、新乐师等组成的学习考察团,少则二百人,多则五六百人,乘船到唐朝赴长安学习唐文化。新罗不仅在唐朝的留学生最多,而且出口到唐朝的物产也最多。唐朝周边掀起的学习唐文化的高潮,为东亚地区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大唐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丰富了世界文明。对文化交流,人才流动,包容而不阻斥,排污而不排外,扶持而不压制,唐太宗活得强健自信而又从容不迫。
据资料介绍,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王国维的《读史》诗:“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远人都有如归乐,此是唐家全盛时。”可为大规模文化交流和经贸繁盛的写照。开放与流动,促进了大唐日益强盛,以至于漫长的封建社会结束后若干年的中国仍自愧弗如。1956年5月,周恩来总理会见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代表团时感慨地说:“作为六亿人口的国家,我们对世界的贡献还很小。比起我们的祖先来,我们做得还很差。一千三百多年以前,中国唐朝的首都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曾有十几万外国的居民。现在如果有一万外国的朋友同时来北京旅行,我们的房子就很成问题。所以,我们要做的和应该做的事情是太多了,而我们现在的力量是太小了。”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唐太宗缔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秩序良好的国度。贞观之治,已出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趋向。自由的真谛不在于不受束缚,而在于社会主体能够自主地作出决定。在大唐宗教信仰自由,一个人可以信奉儒教、信奉道教、信奉佛教,也可以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甚至也可以同时信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宗教,与其避开车马喧嚣,不如在心中修篱种菊,人们把安身立命的境界寄托于宗教,疏瀹五内,澡雪精神,使生活更加恬静,充满善意。朝廷守成以文,设官兴学,尊崇儒术,兼修实业,文教事业兴盛。文人士子心如泉涌,意如飘风,或感情激越,雄辩滔滔,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吟诗作画,包蕴万象。凡在朝之士,皆功效显著,或忠孝可称,或学艺通博,国家机器生机勃勃。国家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科技人才解放思想,潜心发明,埋首创造,突破禁区,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地理、医药、水利、建筑、物理、化学、陶瓷、冶炼、印刷、造纸、纺织、造船等科技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推动了人类社会加速发展。贞观时期,安农乐商各得其所,从军出使人皆向往,德力动静并行不害,人们心灵的开放度和精神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历贞观至开元,华夷和汉蕃的习俗风尚交融同化,社会生活开放多姿,流光溢彩。民间节日盛况空前:万户皆集会,百戏尽前来。月下多游骑,灯前绕丽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龙舟竞渡热烈欢腾: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橄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寒食踏青万人空巷: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奇装异服新潮摩登: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秃襟小袖调鹦鹉,紫绣麻缎踏哮虎。胡姬酒肆少年沉醉: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无人不借花园宿,到处皆携酒器行。品茗抒怀兴致盎然: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商贾如云互市兴旺: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长安。宫廷草堂燕乐胡舞,春光无限,听雨品茗,优哉游哉,蹴鞠竞技,其乐融融。
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人性解放、社会解放的程度决定于妇女解放的程度。唐太宗令寡妇再嫁,突破了正统妇女贞节观的限制,挖掘了妇女在人类自身繁衍、发展生产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使其本原性得以充分的复苏。唐律规定:子女未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妇女自主择偶也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在开放的国度,女性较少受封建礼教束缚,思想较为开放,行为较为自由。杜甫的《丽人行》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女子已走出深阁幽院,融入社会生活。崔颢的《长干行》写道: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唐女子落落大方,全无羞涩忸怩之态。她们自信自强,已从过去全身障蔽、面网垂颈的状态中走出,靓装露髻地出现在盛唐的人生舞台上,涌现出不少诗人、音乐家、舞蹈家、书法家等,在中国妇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章。唐代女性穿着服饰的变化是女性解放的外在表现,唐代女性时尚的主要潮流是:由样式遮蔽而趋暴露,由花纹、妆饰简单趋于复杂,服装风格由简朴趋于奢华,由清秀而趋丰韵。以虚帽、翻领、窄小襟袖、条纹裤和软锦靴为特征的胡服,是盛唐男女竞穿的时髦款式。晚唐时期阿拉伯商人根据亲见亲闻记录而成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写到:“中国居民无论贵贱,无论冬夏,都穿丝绸。”“女人的头发露在外面,几个梳子同时插在头上,有时一个女人头上,可多达二十个象牙或别种材料做的梳子。”今存的盛唐墓壁画、唐三彩俑、唐诗和文献记载中,都有大量出土文物和文字数据可证。盛唐,人们向往个体生命的丰盈圆融,人性、人道、人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自然舒展和张扬,情感、智慧、创造力空前迸发,立德、立言、立功千古不朽。
相关推荐
最新历史野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