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历史野闻 > 真实历史上王朗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真实历史上王朗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查看:878 / 更新:2022-04-11 16:03

真实历史上王朗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里,王朗是被诸葛亮大骂后,命毙当场。那么真实历史上存在王朗吗?王朗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回称作是《武乡侯骂死王朗》,是说诸葛亮兵出祁山,曹魏大都督曹真率军迎敌,军师王朗自逞其能,说他用一席话,就能够让诸葛亮“拱手而降”。结果这话倒是说了,可不但没有说的诸葛亮投降,反而被诸葛亮大骂一顿,以至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三国演义》在民间影响深远,王朗之死又是以回目出现的,所以一般人都认为王朗之死就是被诸葛亮骂死的。

  历史上的王朗并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么,王朗是怎么死的?在王朗的性格当中,有可能被人骂一顿就会“气满胸膛”而死吗?还有,小说家为什么会写成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呢?

  王朗的大致经历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早年担任过菑丘县长,后在陶谦手下担任治中。在徐州时,王朗和别驾赵昱等人劝说陶谦拥戴天子,陶谦派赵昱到了长安,皇帝于是任命陶谦为安东将军,任命赵昱为广陵郡太守,王朗为会稽郡太守。

  孙策渡过长江攻占江北土地,王郎的功曹虞翻认为兵力不足以拒敌,不如避敌不战。王朗认为自己身为汉朝官吏,应该保守城镇,于是发兵和孙策作战,战败后,渡海到了东冶。孙策又来追击,王朗再次大败。王朗去见孙策,孙策因为王朗风度儒雅,只是诘问责难了一番而没有杀害他。

  曹操上表征召王朗,王朗从曲阿出发,辗转于江海之间,奔波了一年多才到达。朝廷任命王朗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国刚建立时,王朗以军祭酒的身份兼任魏郡太守,后又升迁为少府、奉常、大理卿。

  曹丕时期,王朗担任御史大夫,后改任司空,到魏明帝时由司空改任司徒,直到去世。

    王朗的经学成就名冠一时,被称之为“王学”。除此之外,王朗在司法、行政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如善于处理诉讼案件,主张疑罪从轻。可别小看了这个“疑罪从轻”,在“有罪推定”的古代,它的进步意义非常大。劝谏曹丕减少游猎和伐吴,建议曹丕和曹睿减徭薄赋,发展生产。在军事方面,王朗的表现主要是献计决策,如吴、蜀夷陵之战时,王朗认为应该首先坐观胜败,到形势明朗时再出兵,一旦出兵则一战成功,不留后患。为曹丕所采纳。

真实历史上王朗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王朗有可能被骂致死吗?

  从王朗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和诸葛亮并没有接触过,那么,从他的性格特征上来说,他有没有可能因为“气满胸膛”而死呢?看一看他和曹操的一番对话就可以得知。曹操曾经请王朗赴宴,宴席上嘲讽他说:“不能效法你当年在会稽那样丢了好米饭碗。”王朗仰头叹息,说:“事情应该适当却难在做到恰到好处(宜适难值)。”这句话似乎和曹操的话有点儿不接茬,于是曹操问:“这话怎么说?”王朗回答说:“像我那样,当年既为汉吏,应该是保境安民,不应该改变自己的(气节)而实际上改变了(如朗昔者,未可折而折);像明公您今天在这个场合,原本应当体现出恭敬好客,折节求贤的气度,结果却没有这样做,这就是该折而不折(如明公今日,可折而不折也)。所以说,这适度实在是太难了!”潜台词是:我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你说了不该说的话。

  东吴有国,孙坚打下了根基,但这地域却是孙策一城一地攻打下来的,江南多少比王朗有势力的太守都败在了孙策手下。按理说,军事方面不是王朗的强项,王朗败在这样一个人手里也算不得什么。但是,古人把气节看得很重,投降孙策毕竟是王朗一生经历上的一个污点。你曹操以皇帝的名义把人家召来,人家被扣一年,就是不当孙权的官吏而一心来投奔你,你曹操是完全应该折尊礼贤,给王朗更多尊重的。事情恰恰相反,曹操偏偏在广庭大众面前揭王朗的伤疤。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要么表现的“怒火填胸”,要么就是“甩袖而去”,又或者是“献媚自嘲”,但王朗却表现的不卑不亢。王朗在用一句话过渡之后,巧妙地指出曹操的“无礼”,既避免了自己的尴尬,又使事情圆满收场,可以说是思路清晰,机智冷静。从这件事的情节上来看,王朗不是一个无端生气之人,因而也就不会出现被人一骂就会“气满胸膛”而死的人。

真实历史上王朗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王朗被诸葛亮骂死的创作依据是什么?

  问题是,《三国演义》的创作者为什么要把王朗之死说成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呢?或者说,为什么不说成其他人被诸葛亮骂死?比如说那个辛毗,他可是真正到西部魏军当过军师,和诸葛亮对垒,节制司马懿对诸葛亮长期采取守势之人啊。仔细想来应该有两个原因:

  一是小说中王朗之死和真正的死亡时间比较接近。

  诸葛亮初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这一年是蜀汉建兴六年,魏国太和二年,正是王朗死亡的年份。王朗应该是正常死亡,也就是死亡本身没有什么特别能引起人们注意的,让他死在和诸葛亮的骂战之中,不容易引起看历史的人诘难。同时,诸葛亮以后还有多次北伐,小说要写到魏国的人和事甚多,尤其是魏国朝廷高官,是很难完全避开的。既然真实的王朗也已经死亡,这个人不再出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是诸葛亮还真的对王朗有过评价。

  尽管诸葛亮和王朗没有面对面的接触,但诸葛亮的言论当中,还真的涉及过这个人。诸葛亮说:“刘繇、王朗各自占有州郡,但他们只会高谈阔论,动不动就引经据典,搬出一个圣人来作为自己的依据,而他们的心里却总是一些怀疑和困难。再这样一个争战的年代,两人今年不战,明年也不战,最终导致孙策逐渐发展壮大,让他通过兼并完全据有了江东。”

  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在诸葛亮眼里,王朗只是一个理论上有一套,并没有干实事能力的人,这样的人遇到孙策这样一代枭雄,只能是被人兼并。纵观王朗一生,这样一个看法基本是正确的。诸葛亮北伐,打的是复兴汉室的口号,让这样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死于骂战之中,既体现了诸葛亮的“能言善辩”,又体现了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正当正义”,可谓是一举两得。

  演义当中诸葛亮骂王朗,也突出了“折节”一事,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气节的重视。王朗一生对文化对司法是有一定贡献的,但就因为曾经的“折节”就被曹操嘲讽,后世又被小说家贬损,也实在是让人无语了。

上一篇:

朱元璋把徐达灌醉抬上龙床,这背后有何原因?

下一篇:

馆陶公主扶持女儿当了皇后 ,最后结局怎么样?
标签:三国秘闻

相关推荐

最新历史野闻

标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