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大吃货
鲁迅在京期间,几乎尝遍京城著名餐馆,著名的“八大楼”和“八大居”,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他的足迹。
鲁迅吃货指数:★★★
他爱吃:软炸肝尖、炒腰花、酱爆鸡丁、猴头菇、梅干菜扣肉、什锦蛋、羊羹、萨其马……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二毛点评:鲁迅喜欢吃零食,可见他的内心是浪漫的。但他对吃很挑剔,回北京探亲,给许广平写信,说火腿快吃光了,“可惜这里的做法千年一律,总是蒸。”福建菜是少见的被鲁迅在日记中“恶评”的。他不算心胸宽广,常常一生气就开始写文章骂人,口味也比较窄。
鲁迅每顿饭必喝酒,酒量不大,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且喝酒时烟不离手。他和郁达夫喝酒的次数最多,下酒菜是炒腰花、辣鱼粉皮、砂锅豆腐。曾有人在报上画一漫画讥讽:一大坛绍兴酒,旁边缩着一个很小的鲁迅。
鲁迅爱吃辣,最早是为了解困,后来就上瘾了。《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专程请胡适到北京绍兴会馆吃饭,第一道菜就是放了辣椒的梅干菜扣肉。这两个文学大腕都爱吃酱爆鸡丁,讲究的做法是要用猪油爆炒,要用黄酱而不是用甜面酱。
在教育部供职时,每到发薪的日子,鲁迅会顺路到一家法国面包房买两款奶油蛋糕,1银元20个,算非常昂贵的食物了,主要用来孝敬母亲,他自己也吃几个。他最喜欢的糕点是蜜糖浆黏的满族点心萨其马。即使是吃饭,鲁迅也“爱憎分明”,他不喜欢“功德林”那些足以乱真的素肉、素鸡、素鱼,认为是吃素人的虚伪,心中念念不忘吃荤。
有一次,鲁迅自己动手给日本友人川岛用干贝清炖火腿,而且要蘸着胡椒吃。他边吃边对川岛介绍:干贝要用小粒,炖火腿的汤撇去浮油,功用和鱼肝油相仿。显然,在吃的方面,鲁迅是个高手。
软炸肝尖
鲁迅与美食、文章及酒
当鲁迅在风波里
用乌黑油亮的蒸干菜下着
松花黄的香米饭
这时一条蒸鱼
从狂人日记中
细嫩腴滑的游向
孔乙己坐东朝西的胃口
一颗带着桂皮之香的
茴香豆掉落地上
那是孤独者魏连殳
用落寞熏着迅哥儿的鱼头
在酒楼上
鲁迅打了一斤黄酒
用十个浇有辣酱的油豆腐
暖和着大雪纷飞的社会
顺着味道向窗外望去
外酥里的内嫩
软绵中的透空
都说鲁迅笔下功夫厉害,在“吃”上也不落空,在北京生活期间,到处寻摸好馆子吃好吃的。鲁迅爱喝酒,每顿饭必喝酒,虽然酒量不大,但经常喝得酩酊烂醉,因此,鲁迅很喜欢当时北京广和居的一道叫“三不粘”的菜,这道菜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汤匙舀食时,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而且还有解酒的功用。
虽然我们印象中的鲁迅总是严肃的,但是你能想象鲁迅其实超爱吃零食和点心嘛。鲁迅最爱的点心是萨其马,鲁迅觉得吃甜点可以缓解工作中的紧张疲劳,嗯,很多女孩子也是这么想的。
鲁迅的北京美食地图
2011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毛/泽东曾评价鲁迅: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这种评价实际上把鲁迅推上了神坛。神坛之上,人们很难把鲁迅与美食、美酒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是个地道的行家,不但会吃,还会做,对许多菜肴都有堪称“行话”的独特见解。
北京是鲁迅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过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5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我们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就有65家!
鲁迅对于北京菜、北方菜非常喜爱。著名作家萧军回忆说,鲁迅对北方的面食和菜品非常喜欢,回到上海后还念念不忘。许广平甚至曾想为其请一位北方厨师到上海,因为厨师薪水太高,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鲁迅记录的65家北京餐馆包括:广和居、致美楼、便宜坊、集贤楼、览味斋、同和居、东兴楼、杏花村、四川饭店、中央饭店、广福楼、泰丰楼、新丰楼、西安饭店、德国饭店等等。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鲁迅去过的餐馆应该超过百家。作为大文豪,鲁迅把吃饭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记中占了重要篇幅。这是民国新风尚,不同于古代文人“君子远庖厨”的习惯。
古代文人笔录中也有美食记录,如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但几乎不会提到餐馆的名字。鲁迅日记详记餐厅名/录,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在众多餐馆里,鲁迅去的最多、最喜欢的是广和居。广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1932年停业。这里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员常常聚会的地方,在民国时期非常兴盛出名,曾有人书写楹联:广居庶道贤人忘,和鼎调羹宰相才。
鲁迅经常到这家店一个重要原因是距离近。鲁迅当时住在山会邑馆(绍兴会馆前身),所在的胡同就斜对着广和居大门。如有客人拜访,鲁迅甚至会直接让广和居送“外卖”到家里。
广和居是四合院布局,院里分成大小各种房间,有个人独饮的房间,三五人小酌的房间,也有十多个人大聚会的房间。这符合鲁迅爱和朋友吃饭的需求,他常呼朋唤友,多数是三五个人一起吃。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广和居有鲁迅喜欢的菜,那里的菜式基本上是宫廷菜改造的。例如潘鱼、炒腰花、油炸丸子、四川辣鱼粉皮、沙锅豆腐、清蒸干贝、酸辣汤等,这些也都算得上民国时期的代表菜。
广和居能吸引这么多名流和官员来,除了菜品味道好,也因为它的菜多有典故,富有文化内涵。比如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鱼”,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荫创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鱼。还有一道“曾鱼”,是曾国藩创造的。这自然让官员和文人感兴趣,还会引来很多附庸风雅的人。
鲁迅喜欢广和居一道叫“三不粘”的菜,是用鸡蛋黄、淀粉、白糖、清水加工烹制而成。这道菜讲究烹制时动作快,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汤匙舀食时,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还有解酒的功用。
爱吃“三不粘”大概也与鲁迅爱喝酒有关系。鲁迅属于每顿饭必喝酒的人。史料记载,他和郁达夫喝酒的次数最多。鲁迅酒量不大,经常喝得酩酊烂醉,而且在喝酒的过程中烟不离手。郁达夫在1933年曾作诗赠与鲁迅,其中两句写道:“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
鲁迅好酒这事常被敌人拿来攻击讽刺,曾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漫画,画着一大坛绍兴酒,旁边缩着一个很小的鲁迅。
鲁迅和郁达夫喝酒常用的下酒菜是炒腰花、辣鱼粉皮、沙锅豆腐等。广和居的炒腰花做法比较特别,用两口锅同时进行炒制:一口锅加猪油和花生油烧热,另一口锅里煮水,将切好的腰花放进热水去焯。油温升到最高时,马上把腰花从水中捞出放入油锅爆,旋即放在漏勺里,留一点底油炒一些青蒜苗、木耳,再把腰子加进去快速的翻炒,勾好芡,加姜水、料酒、酱油、味精、糖、醋少许即成。先过水后过油,能让炒好的腰花呈金红色并保持脆嫩,非常适合下酒。
辣鱼粉皮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叫四川辣鱼粉皮,但这个菜实际上是老北京的菜,是北京菜中非常少见的加干红辣椒制作的菜品。
鲁迅喜欢吃辣,据说最开始吃辣是为了解困,后来就上瘾了。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个小说被胡适称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为此请胡适到北京绍兴会馆吃饭,第一道菜就是放过辣椒的梅干菜扣肉。
这个菜胡适非常喜欢吃,但他好奇菜里有辣,便问鲁迅:“据我所知江浙一带人爱甜不爱辣,先生好像是个例外。”鲁迅答:“绍兴人确无吃辣椒之好,独鲁迅有辣椒之嗜,我是以此物解困。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支辣椒来,分成几节放进嘴里咀嚼,只咀嚼得额头冒汗,周身发软,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适之先生可以一试。”
胡适听了大笑,这段故事说明二人关系一度曾非常融洽,但竟成反目,已是后话。
在酒楼上的鲁迅
鲁迅在京期间,几乎尝遍京城著名餐馆,著名的“八大楼”和“八大居”,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份与北方美食结下的不解之缘,让离开北京后的他也一直念念不忘北方美食。
当时鲁迅住在北京的西城,吃饭就近,经常去西四牌楼路西的同和居,这也是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经营山东菜。其名菜有炸肥肠、九转肥肠、三不粘等,甚至也有广和居的招牌菜——潘鱼。鲁迅最喜欢这里的炸虾球,因为这个菜属于绍兴口味,是南北融合时北方菜馆引进的新菜。另外,鲁迅喜欢这里的烤大馒头,就是在馒头上刷一层油然后烤制。
现在北京城讲究“吃在东边”,鲁迅那时候,东城也有很多美食,但由于他工作在西城,去的比较少。日记中记录的,比较著名的馆子有东兴楼。鲁迅和胡适在东边有过两次饭局,都是在东兴楼。一次是胡适请鲁迅,另一次是郁达夫请鲁迅和胡适。鲁迅1932年2月27日日记:“午后胡适之至部,晚同至东安市场一行,又往东兴楼应郁达夫招饮,酒半即归。”看来这次吃的不太高兴,或许为胡鲁两人纷争的开端之一。
鲁迅这顿饭没吃好,但郁达夫选的东兴楼的菜还是很地道的。这楼1903年开业,原址在北京东安门大街,1944年停业,1982年又复业于东直门内大街簋街,是民国初年北京“八大楼”(东兴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正阳楼、新丰楼、安福楼和春华楼)之一。这些楼鲁迅去过大半,虽然各个楼都有重复的菜品,但是各有各的特色。比如酱爆鸡丁是鲁迅和胡适都非常喜欢吃的菜品,这个菜东兴楼做得最好。因为据说东兴楼是清宫一个何姓梳头太监开的,有很多从宫里面出来的厨师,像酱爆鸡丁、沙锅熊掌、燕窝鱼翅都是东兴楼从宫廷菜里转移过来的。
酱爆鸡丁是家常菜,家家能做,但宫廷的做法要求把鸡做得嫩如豆腐,色香味俱全。这道菜要做的好吃,有很多讲究,比如要用猪油爆炒,要用黄酱而不是甜面酱,但就这两点,现在的很多餐厅都难以做到了。我一直强调,饮食文化要创新,但基础一定是先保留和传承传统,否则就是乱来了。
西城一家叫做和记小馆的餐厅是鲁迅经常去的地方,基本上相当于他的工作食堂了,与鲁迅工作的教育部就隔着一条马路。这里的东西可口,价钱便宜。鲁迅在1918年正月廿三的日记中提到:“微雪。午二弟来部,并邀陈师曾、齐寿山往和记饭。”实际上和记以卖牛羊肉出名,鲁迅最喜欢吃这里的清汤大块牛肉面,遗憾的是北京现在很少能吃到这种面了,我们不如鲁迅有口福。
鲁迅中午还常拉着陈师曾、齐寿山去西长安街一家名叫龙海轩的小饭馆去吃。中午鲁迅喜欢喝点小酒,这家的拿手菜是软炸肝尖,是他很喜欢的下酒菜。这道菜用猪肝上部切成片,用盐、料酒、味精腌制片刻,然后挂鸡蛋糊,再用七八成热的花生油炸,在表面的糊刚刚凝固的时候就捞出来,加热锅里的油至沸热,再把肝尖放下去炸。这样经过两次炸制的肝尖外酥内嫩。
鲁迅常去的馆子,还有淮阳风味的南味斋、玉春楼,福建餐馆小有天,河南餐馆厚德福,广东馆子醉琼林。1912年9月11日鲁迅日记记载:“晚胡孟乐招饮于南味斋,盖举子之庆也,同席共九人……”这个南味斋与当时的春华楼、醒春居都是著名的江苏馆子。拿手菜是糖醋黄鱼、虾子蹄筋。1912年9月27日的鲁迅日记又提到:“晚饮于劝业场上之小有天,董恂士、钱稻孙、许季黻在坐,肴皆闽式,不甚适口,有所谓红糟者亦不美也。”
看来鲁迅对闽菜还是不太适应,少见的在日记中提到不喜欢吃的“美食”。一个人的胃口其实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系,例如太固执的人总是喜欢吃他认准的几样,吃到其他的就说不好吃。而心胸宽广的人,相应的食域也更宽广。从日记中对美食的恶评看,鲁迅其实不算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常常一生气,就开始写文章骂人。
致美楼也是鲁迅喜欢的“八大楼”之一。致美楼以前经营姑苏菜,乾隆年间开业,1948年歇业,1980年重新开业。它的拿手菜是抓炒鸡片、糟溜鱼片、油爆肚丝等。这说明致美楼的厨师技艺很高,因为溜、抓炒、拔等制作技法很考验厨艺,没有能力的人根本做不了。我曾收藏过一份1984年4月23日致美楼宴会菜单。菜单一面已经印好了招牌菜,另一面则是空白的。订餐时根据不同需要,会有专人用毛笔现场隶书填写。菜单上部印有“致美楼风味菜”几个字,这几个字1980年重新开张后由傅杰题写。我收藏的这份菜单中有两款宫廷菜,一个叫“游龙戏凤”,用鸡和鱿鱼合烹。另一个叫“五柳鱼”,是用鱼丝、猪肉丝、香菇丝和笋丝一起炒的,是制作难度很高的菜。
且介亭与上海菜
在鲁迅55年的人生中,上海是个重要的地方,他人生最后的9年生活在这里。
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鲁迅却选择住在租界林立的上海滩,并且住在日本人密集的虹口区,这很耐人寻味。上海人、著名学者陈丹青认为,鲁迅选择上海居住是综合考虑,但内心并不快乐,比如他这一时期写的文章结集为《且介亭文集》,就是取“租界”两字各半拼成,颇有苦味自况的寓意。
苦归苦,但日子还要过,朋友还要交。在上海的鲁迅,文坛地位更高,朋友更多,还组织了“左联”,饭局也自然不少。上海地处长江口,是各种美食汇集之地,这很合鲁迅的胃口。与在北京时一样,上海的很多知名餐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知味观杭菜馆是鲁迅在上海期间去的最多的地方。它于1930年开业,原设于芝罘路西/藏路口,后迁至福建路南京路口,原由杭州老板及名厨创办,以经营正宗的杭州风味为特色,拿手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叫化鸡、西湖莼菜汤等。这些都是浙江的名菜,西湖醋鱼也是蒋介石非常喜欢的菜。
1933年10月23日,鲁迅曾在知味观宴请日本福民医院院长和内山君等好友,亲自点了“叫化鸡”、“西湖莼菜汤”等。席间,鲁迅特别向客人介绍了“叫化鸡”的来历和做法。
这些精彩介绍引起了日本朋友极大的兴趣。福民医院院长回日本后,广泛宣传杭州菜的特殊风味,使知味观及其经营的“叫化鸡”、“西湖醋鱼”等菜肴在日本出了名。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中国料理代表团”和“日本主妇之友”成员到上海访问时,还指名要到知味观品尝“叫化鸡”和“西湖醋鱼”。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名人对美食的影响力非同一般。
在北京的时候,鲁迅就很爱吃河南菜,经常去豫菜名店厚德福。到了上海,他又发现了新的豫菜名楼——梁园致美楼。这个酒楼实际上是河南菜和北京宫廷菜结合的菜馆,以河南菜为主。由河南开封人岳秀坤等创办,1920年开业,原设于汉口路云南中路口,1980年迁至九江路浙江路附近。
名人无疑是菜馆最好的广告,李白一首“兰陵美酒郁金香”让兰陵美酒传了上千年,鲁迅是沪上名人,到梁园吃饭,很得老板照顾。甚至上门给鲁迅做家宴,1934年鲁迅日记曾记录:晚熟梁园豫菜馆来寓自馔。
扒猴头是梁园最出名的菜,也是河南名菜,与熊掌、海参、鱼翅并称,鲁迅很喜欢这道菜。“投其所爱”,鲁迅的好友,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曹靖华,就经常送猴头菇给鲁迅。曹的家乡在河南省卢氏县,县里的小林子路口有一个小坪坝,只长七棵直径约一米半的大桦栎树,当中一棵有一个碗口大的猴头窝,每年七八月阴雨初晴的时候就长猴头蘑菇。1936年8月25日(鲁迅病逝前两个月)鲁迅日记中曾记录:午后靖华寄赠猴头菌四枚,羊肚菌一盒、灵宝枣二升。8月27日鲁迅回信给曹靖华:“猴头闻所未闻,诚为尊品,拟俟有客时食之。”9月7日鲁迅请梁园的厨子来家中制作扒猴头这道菜。之后又给曹靖华回了一封信,大意说猴头味确很好,与一般蘑菇味道不同,南边人简直不知道这个名字。他在书信中还提到:但我想如经植物学家或农学家研究,也许可培养。
鲁迅培养猴头菇的愿望在40多年后还真的实现了:1979年浙江某微生物厂有个叫徐序坤的厂长,以金刚刺的残渣为培养基,用上海市食用菌研究所驯化的猴头菌种选育出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的99号菌株。后成为量产商品,打入国内外市场。“睹物思人”,这让曹靖华很感慨,曾专门撰文说鲁迅的愿望实现了。
德兴馆是上海比较知名的菜馆,原为建筑商万云生创办,开业于1883年,原设于南寺十六铺附近的真如路“洋行街”,后迁至东门路,以经营大众化的饭菜为特色,上个世纪30年代由钱庄老板吴丙英任经理,扩建后以经营上海风味炒菜为特色。看家菜有虾子大乌参、扣三丝。很多上海大亨都钟情于这里,鲁迅这样的美食家自然不会错过,并常请外地来的朋友到此吃饭,以品尝正宗的上海风味菜。
功德林现在几乎已成素菜的代名词,名气很大,北京也有分号,但是起源于上海的,由杭州皇城山常寂寺高维均法师的徒弟赵云韶等创办,原设在上海北京东路贵州路口,1922年开业,1942年迁至黄河路南京西路附近。主要的名菜有五香烤麸、功德火腿、素蟹粉、罗汉菜等。这里很受文化名人的青睐,除了鲁迅以外,柳亚子以及沈钧儒、邹韬奋、史良、沙千里等“七君子”也经常光顾此店。
即使是吃饭,鲁迅也展示了其“爱憎分明”的个性,他不喜欢功德林里用豆制品制成的,足以乱真的素肉、素鸡、素鱼等,认为这是吃素人的虚伪,心中念念不忘吃荤,饭店才开发出这种变异的菜式。算是以菜为例,顺手做了国民性的剖析。
上一篇:
世界十大最奇特的旅馆下一篇:
世界不可思议的十大寺庙相关推荐
最新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