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出道38岁封帝,金星说 有他在的作品,观众都会忘记主角
文/木小骆
已经扶持过不少导演的秦海璐曾说过:“《钢的琴》是略为特殊的一部,因为这是张猛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团队也更加国际化专业化,所以成片效果会比较好。”
当时拍摄《钢的琴》时,剧组一度缺钱到停止进度,最后是作为女主的秦海璐掏钱才让影片顺利完成。
而她的这个举动,不仅实现了导演的梦想,更是让演员王千源成为了东京电影节上的新科影帝,近10年来的华语影帝。
如果当时她选择放弃,或许很多人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人生最困难的,莫过于选择。
当时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王千源其实已经接了另外一部戏,片酬也拿了,十几套服装也都准备好了。但《钢的琴》却因为资金问题从原来定好的30天变成了60天,经过一番思虑后,他选择了退掉片酬,继续等继续演《钢的琴》。
尽管获奖并没有让王千源真正爆红,但却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脸长腰长,浑身散发着阳刚之气的实力派演员。
1972年,名为“王紧”的他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一个文艺家庭,父母都是辽宁艺术团的话剧演员。虽说从小耳濡目染,但那时的他对艺术并不感兴趣,一心只想当服装设计师。
未能考上高中的他最终进入了职业高中,学习起了裁缝专业。
在职高学习的那一年,让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感悟,他不想永远待在车间,坐在办公室渡过一辈子,他想飞得更高更远,他决定继续考大学。
结果,想学的美术和服装设计都没考上,倒是作为备选的表演考上了,考上中央戏剧学院那年,已经改名为王千源的他刚好21岁。
王千源运气不错,很快就接到了自己的第一部戏《赢家》,剧中他饰演的是一个没了胳膊的残疾人。为了更好的表现出人物的坚韧,他提前在宿舍练习用嘴系鞋带,足足练了20来天,速度快到和正常人没有差别。
王千源对角色的钻研和认真让导演对他很是赞赏,期间因为失误,导致这部分影像丢失,为了保留这个珍贵的镜头,导演重新搭景,重新拍摄。
这也让王千源第一次体会到,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被看见。
上学期间,王千源参演了一些角色,虽然都是小配角,不过在他眼里,从来没有角色大小之分,诠释好人物就是他最大的任务。
毕业后,正准备好好演戏的王千源却被分配去了儿艺,平常主要扮演风,树,太阳,山等大自然,对于一心想施展拳脚的他来说,甚是失落。
揣摩了4年的人物表演,结果什么用场都没派上,眼看着同班同学纷纷外出拍电视电影,王千源别提多着急。
迷茫无措的那段时间,他还开过饭馆,有时候还送餐去学校,遇到保安都觉得不好意思。
怀才不遇的感觉让他对待这份工作一点都不上心,有时临到上台前,他还跟别人聊天抽烟,能拖就拖。
直到有一次他们去某特殊儿童小学演出,结束时,小朋友们哭着喊着问他们“什么时候还来表演?”
王千源被眼前的场景给震惊了,他第一次体会到了被观众需要的感觉,也是从那次开始,他决定要演好每一场戏。
在遇到《钢的琴》之前,王千源大多饰演的都是配角,或许是裁缝的那几年学习,让他学会了做事细腻周密的特质,让他总是能从细节点处理好每一个小人物。
对于当时演戏的处境,王千源说:每次演戏都要考虑很多,又要演得好,又要有职业道德不能抢戏,又要有演戏的氛围,又要以大局为重。
连金星对评价他说:王千源虽然演的是配角,但只要他参演的作品,观众都会因为他忘记谁是主角。”
经常和他合作的导演杨亚洲也说:王千源就是个“混儿”,百搭,缺啥他就能演啥。
2010年,王千源以评委会全票通过的成绩,获得了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凭借《钢的琴》他还获得了其他重要奖项的提名。
但这部质量评价口碑都很好的文艺片,却没有获得很好的票房,王千源也没有真正的爆红起来。
不过红不红在他看来,也是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每个人都有福报,有的人红得早,那是福报来得早,他红得晚,说明福报来得晚。
尽管他始终没有爆红,但行业内的很多人对于他的演技甚是认可,他作为演员的自我要求成了行业的典范。
王千源是个体验派的演员,他的表演都是自虐体验型,体验生活是完全解读角色的重要手法。
在拍《解救吾先生》时,为了体现人物的特征,他7天没洗头,呈现出头发又油腻又酸臭还粘糊,就为了开拍就能进入角色里面。
为了让角色呈现出“皮包骨”的状态,他提前3天不喝水,开拍前10小时去蒸桑拿,把仅有的水分都给榨干了。
为了贴合角色本身,他愿意去琢磨,即使有时候想出的方案被否定,但他依然乐此不疲,就为了创造出角色更多的可能性。
不管是早期的《三七撞上二十一》,还是后来的《太平轮》《黄金时代》《绣春刀》,又或是最近的《八佰》《在劫难逃》,王千源始终坚持着自己对于角色创作的坚持,用其细腻朴实的表演风格,诠释出大大小小不同的角色。
凭《钢的琴》获奖,王千源已在这条表演道路上打拼了16年,而离《钢的琴》获奖,也已经过去了10年了。
王千源始终坚持着“在这个大千世界,万物都能生根,凡事都有源头”的理念,在表演行业里兢兢业业,不忘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