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专访《西泠印社》导演许继锋 核心就是君子的活法和刀法
两年前,纪录片《孤山路31号》横空出世,让人看到了一个仙气漫山的西泠印社;
11月18日晚,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在浙江卫视首播,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人间烟火气和君子正气。
《西泠印社》海报
这两部备受好评的纪录片一脉相承,都出自总导演许继锋之手。筹备拍摄近4年,这位亲友口中的“熊猫大师”,早已将西泠印社的一草一木、每一个典故、每一方印章都烂熟于心。接受天目记者的独家专访时,许继锋说:“《西泠印社》的核心就是君子的活法和刀法。”
【干货】
每个西泠印社的故事
都够人吹一辈子
《孤山路31号》中的反差色影像
2年前,因为《孤山路31号》,很多网友跑来杭州打卡,寻觅片中那个美到极致的西泠印社。
惊艳的复古片头,挑战无人机一镜到底的新难度;反差色的魔幻影像,让人眼前一亮;而锦鲤、仙鹤视角,则将西泠印社纳入了宇宙体系。
如果说《孤山路31号》像是一篇写意的散文诗,那《西泠印社》则是一部部优雅生动的人物小传。
创社四君子
《西泠印社》重在讲故事,君子的故事,结社的故事,结成了金石文化的人文密码。许继锋把拍摄这部纪录片比作一个寻宝的过程:“这一季,我拼命克制,特意隐藏了一些试验性冲动,让实验的冲动往后退一点,老老实实讲故事。”
而西泠印社,真的遍地是宝藏。
怎么说呢,光看第一集《君子》,听听那些故事,就够人吹一辈子了。
比如那个在战火中守社和重诺的故事。
抗战时期,丁仁、王禔、叶为铭和吴隐这四位“创社四君子”为避战火,离开了杭州,就将西泠印社托付给一位叫叶六九的老友看护。战时生活朝不保夕,临走时大家约定,要尽量筹措费用,作为护社日常开支。藏身余杭的叶为铭,罕见地为自己的作品开出润例。从来不重名利的君子,在战时却把挣钱当作第一要务。因为,他们要确保孤山和老友,都能活下去。
叶氏兄弟在山上守了八年。四君子回来后发现西泠印社竟然毫发未损。丁辅之临终前,放心不下叶氏兄弟的生活,叮嘱要把山上卖茶水的生计留给叶氏兄弟。
又比如那个托孤的故事。
吴隐临终前,将9岁的女儿吴华英托付给好友丁辅之照拂。丁辅之早早为其考虑好了终身大事,10年之后,他让自己最帅气的儿子娶了华英。兄弟之情成为儿女亲家,也成就了一段名门佳话。
像这样的小故事,在《西泠印社》中俯拾皆是。许继锋认为,这部纪录片的核心就是君子的活法和刀法:“穿越100多年看当时的人,脸上有那种淡定,透着内在的优雅。而君子的刀法,则藏着智慧。这才是我们做这个片子最有价值的部分,这种士人的精神力量,希望能在观看过程中被人吸收到。”
【影像】
“镜像式”的影像体系
灵感源于金石家的家中
《孤山路31号》中“魔幻”的视听语言,给网友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西泠印社》返璞归真,似乎回到了传统的纪录片叙述方式上来。但眼尖的观众就会发现,这其中,也藏着视听表达方式的创新。
比如那些金石家的后人们,在某个空间中凝视先辈风骨的镜头,就很有时空穿越的感觉。
许继锋把这称为“镜像式”的影像体系。他告诉记者,这种表达方式,是受金石家的日常生活所启发:“我们到很多金石家中取景拍摄过,他们家里都有同一个的物件,就是一个印床、一面镜子。因为刻印是要对着镜子刻的,在金石家的眼中,他看到的是阴阳两面。我们就想,纪录片中是不是也能体现,时空、自我的镜像两面。”
于是摄制组搭了一个摄影棚,布了景,找到了一些珍贵的旧照片和影像素材,再请来那些金石篆刻家的后人。当这些后人摩挲着老物件、凝视着投影中的老照片时,神奇的效果产生了。
拍摄花絮
“我们经常说时空时可以折叠,也许一个通道打开,你会看到自己。后人忆故人。很多影像,可以通过镜像来实现重叠,逼真感达到一般的讲述、再现的逼真感,这才是纪录片的魅力。”许继锋说。所谓“镜像式”影像体系:一方面观察金石,观察人性和士人风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现在的人古今对照。
丁辅之的孙子丁裕年,拍摄时已经89岁了。可当他起身穿越石库门,就仿佛打开了另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丁裕年看到了他的爷爷,同时也看到16岁的自己。
想必那时,他也百感交集。这种古今的相互折叠,达到了一种现场的真实和精神上的真实,也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奇妙的共情。
【彩蛋】
炸出老粉,认识新同学
“永远都不想毕业”
孤山海拔只有35米,但精神境界很高,是印人心中的喜马拉雅山,也是他们的精神归宿。
不过,纪录片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是否会因为过于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许继锋在拍摄过程中,也有过沮丧,“我会问自己,做这个片子是不是不合时宜?做出来后,到底能不能在年轻人群体中得到响应?”
没想到,2018年底《孤山路31号》率先播出时,就炸出了一堆许继锋的老粉。很多人都是从《风雅钱塘》时,就默默关注了,而等《孤山路31号》开播后,这个人群又活跃了起来。
总导演许继锋
更没想到的是,如今给《西泠印社》配音的汪洋,是一位80后主播。20年前,他就是看了许继锋执导的《风雅钱塘》入了坑,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没想到20年后,汪洋毛遂自荐,想为《西泠印社》配音。
“他发了很多demo给我。我们开会的时候,选了三个不同的配音,是盲选,结果大家都选了他。没想到20年后居然合作了。”许继锋说到这段缘分,也觉得很感慨。
这也算是一种“追星成功”吧!
另一段奇妙的缘分则是和香港著名的编剧和填词人邓伟雄有关。你也许不熟悉他的名字,但一定听过他的歌。汪明荃的《万水千山总是情》、《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铁血丹心》都是他填的词。罗文、谭咏麟、梅艳芳、许冠杰、郑少秋,都唱过他写的歌。而他还有另一重身份,就是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先生的女婿。
“‘刀锋锐,盘旋石上,又铸出多少新天地’是他为我的纪录片填写的歌词。当时邓哥为我填好了歌词,托人从香港把手写的歌词送来时,《孤山路31号》为了祝贺西泠印社创社115年而提档播出。新词来不及录。所以大家看到,《孤山路31号》的主题歌,用的是我临时急就、由霍尊演唱的《湖山记》。”许继锋告诉记者,2018年没能用上邓伟雄的歌词算是他此次拍摄的一大遗憾。好在这个遗憾马上就能弥补——新歌应该很快就能以一种有趣的面貌与大家相见。
新朋,旧友,西泠印社就是有这种魔力,能将趣味相投、情操相近的人,聚在一起。
接受采访时,许继锋也不再纠结会不会曲高和寡的问题了。当反馈越来越多,越来越热烈,他意识到,君子的力量和士者风范,是能感染到年轻人的,“可能平时这个群体在沉睡,优雅和智慧,是可以被人触及到的,只不过你要用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去传达。”
虽然因为疫情的影响,调整了拍摄计划,还有一些镜头没拍,留了一些遗憾。但总体来说,《西泠印社》代表了浙派纪录片的审美标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摄制组工作照
“这四年,我也不断在学习,仿佛又读了一个大学,认识了很多年轻的新同学。现在是我交作业的时候了。”
至于能不能毕业?60后的许继锋露出了一个95后的顽皮:“答案是明确的:永远……没法毕业!”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