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白娘子传奇法海的来历:官二代替太子出家、勇斗白蛇只为拯救苍生
法海姐弟造磵通水,也被传为千古佳话,所以法海禅师便又有一个美名“潜心修行、造福苍生”。那在湖南沩山修行的法海,怎么跑到江苏镇江金山寺呢?我们下面继续说。
法海禅师在湖南沩山苦行生活结束之后,又进行了三年的闭关修行,之后便奉师父之命,开始前往江西庐山等地游历,并最终决定,在江苏镇江的浮玉山(也就是现在金山寺),所在的金山上的一片荒林中驻锡禅修。
为什么要在这里驻锡禅修呢?据说当年法海禅师到浮玉山不久,就听当地的信众说,他的驻地曾经是东晋时期泽心寺的道场,法海禅师便立即开始搜寻,果真在密林的杂草中,找到了一具毁坏的残佛,当时已经46岁的法海禅师悲痛交加,发誓一定要重修泽心寺。在随后的日子里,法海禅师果真开山挖田,渐渐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可是按照当时法海禅师的经济实力,他也就只能搭建个小庙,可怎么就会建造出金山寺了呢?这还得益于法海禅师拾金不昧的品德。怎么回事呢?我们继续说
在法海重修泽心寺的时候,有一次挖地基的时候,竟然挖出了一批黄金。法海禅师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上缴充公。当时唐宣宗听说了这件事深为感动,敕令将全部黄金,直接拨发给寺院,作为朝廷修建寺院的经费,还敕寺院名曰金山寺。得到了资金支持,再加上法海禅师名望,搭建好的金山寺成了江南地区佛教界最大的禅宗丛林,名震古令。
法海禅师被也人称作金山寺的开山裴祖,深受后人敬仰。根据这么多件历史事件来看,进补的法海禅师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不仅为臣忠诚、为子孝顺,而且潜心修行、弘扬正义、普度众生,并且还是名副其实的得道高僧,既然这样,那艺术作品中法海的形象怎么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成为一个反而人物呢?难道拆散白娘子和许仙的情形是杜撰的?探索君要说的答案是“不全是”,因为法海禅师曾经真的和一色白色蟒蛇之间发生过一点故事。
据《金山志》记载在法海禅师修建金山寺的时候,这山上杂草众生,半山崖有一条大白蟒,经常出来伤人。百姓因此不敢上山烧香。法海禅师见到这种情形之后,就勇敢的与白蟒斗法,并最终将它赶到了江里。正是因为法海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拯救苍生,因为感动了很多人。
而北宋诗人张商英就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山中留下老头陀”,老头陀的意思是最高等级的高僧。由此看来,历史上的法海禅师确实和一条白蟒斗过,但他可从来没有拆算过别人的家庭。那么在艺术作品中,是谁丑化法海禅师的高大形象呢?为什么要如此演绎?
丑化法海禅师的高大形象,是出自明代剧作家冯梦龙的笔下。具体体现在《警世通言》里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章,他是第一个在文学作品中,把白娘子写成一个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白蛇来写的,而法海就是在冯梦龙的笔下,变成了一个阻碍自由、爱情的道士。其实法海形象之所以会在文学作品中,发生这么大的转变,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系。
当时的年代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大家都想追求一种自由的空气,但人与人之间的表达是十分含蓄的。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总是以最敏锐的触觉,来展现社会发展最真实的声音,所以《白蛇传》中所塑造的白娘子,是集中国妇女传统美德于一身,即善良勇敢、敢爱敢恨,又忍辱负重,所以这么美好的形象,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法海他始终认为人妖殊途,百般阻挠许仙与白娘子在一起,自然就成为了当时向往情感自由、向往爱情人们愤恨的焦点,于是法海的形象一落千丈,落得一世骂名。
真是“闲目佛前坐、骂从戏中来”,如今真相终于大白,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形象的法海,只是因为这个法海禅师名气太大,所以才被借用于民间传说,以及各类艺术作品创作中,来表达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这样法海禅师所背负的千年冤案也算是沉冤得雪了。我们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这就说明我们平日里,还是将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和现实中的形象区别来开,对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我们不必太较真,而对于现实中的形象,我们却要足够尊重。
相关推荐
最新奇闻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