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事件是什么事件(孟晚舟事件的本质)
加拿大媒体公布的法庭现场素描
孟晚舟事件的影响正在持续受到关注。在主流民意谴责美国、加拿大严重侵犯中国公民的合法、正当权益时,也出现了一些为美、加司法部门“洗地”的奇谈怪论。比如,有人嘲讽中国式小聪明碰壁美国规则;还有人自以为站在“西方民主”的高地,讽刺中国不懂美、加的“司法独立”。我们不愿意把这些言论一棍子打入“汉奸”言论,但其所透露出的对国际政治的无知和幼稚却是毋庸置疑的。
孟晚舟事件真的是单纯的法律问题吗?来看一看美国自己的媒体怎么说的。12月8日《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称,“起诉华为高管是遏制中国的愚蠢方式”。也像这篇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由于经济实力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美国一直以来都将执法作为实现本国政策目的的诸多手段之一。换言之,将政治问题法律化,用法律体系“整倒”对手,是美国的拿手好戏。
这次在孟晚舟事件中出现的“长臂管辖”,就是美国“管天管地管空气”的“不二法宝”。长期以来,依靠这个“法宝”,美国肆意将国内法外溢,给美国看不顺眼的外国企业制造了无数麻烦。“长臂管辖”,无非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法律领域的体现。所以,并不是披上法律外衣,就代表成了文明人。美国历史上,披着文明外衣行霸权主义之实的勾当还少吗?人们可能还没有忘记,美国当初推翻萨达姆、绞杀萨达姆,把伊拉克打得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理由,就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俨然一副“替天行道”的架势。然而,10多年过去了,美国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影子都没有找到。
回到此次孟晚舟事件,以“莫须有”指控就可以对他国公民在第三国转机过程中采取人身强制措施并要求引渡,就可以在未经审判定罪的情况下给当事人戴上手铐、脚链,人道何在?底线何在?道义何在?我们不仅要问,美国如此歇斯底里、不惜动用国家机器对待一个外国民营企业家的意图究竟何在?还是用美国媒体自己的话来回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2月10日刊文表示,华为是中国减少对外国科技依赖的核心动力。孟晚舟事件是美国增加赌注,集中火力与中国一争科技霸主地位。我们有理由认为,孟晚舟事件反映了美国政治力量借助美国外交和法律体系,有目的有步骤地通过狙击中国高科技领军企业,一步步达到全局性遏制中国高科技全球崛起的意图。
然而,与美国争霸从来不是中国的战略,中国所强调的,一直是“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半个世纪以来,全球高科技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创新力量和中国为核心的制造中心和应用中心,包括中美在内的各国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形成高度互补的产业链。中美高科技唯有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共同服务全球市场,才是根本出路。美国政治力量(背后不乏少数商业力量的推波助澜)不惜采取越来越离谱的手段打击中国高科技企业,撼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试图造成中美高科技产业链“脱钩”的新格局,这种行为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可能远超人们想象,美国高科技也难免成为受损者和受害者。
而中国民众和中国企业面对新的复杂形势,也必须看清楚问题的实质和本质。如果对孟晚舟事件的认识仅仅陷入引渡、欺诈等具体法律细节的讨论中,陷入对西方“司法独立”的迷思中,就可能被带到沟里。放在历史长河上看,孟晚舟事件很可能是中国高科技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考验企业、考验国家、也考验人民、更考验国际政治。而我们的应对也应是多层次、立体式的:法律该发挥法律的作用,政府该发挥政府的作用,产业该发挥产业的作用,民众舆论该发挥民众舆论的作用。无论如何,中方不会惹事,但也决不怕事,谁也不要小看中国的信心、意志和实力。
(方兴东,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