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黑色产业链:“五星好评”能刷单还明码标价?执法机关联合大众点评出手了
许多人出门购物、吃饭前,都会打开大众点评App看网友对商户的评论,作为一种消费“决策参考”。但想不到,一家家小店的被点赞次数和“五星好评”,竟然沦为“刷单手”的敛财工具,被明码标价。最近记者获悉,大众点评对11家运作这些虚假宣传的公司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维权,还有11家公司被市场监管部门上门查处或取证调查。这条黑色产业链究竟是怎样运作的?
李某是大众点评上的资深网友,平时喜欢发“达人探店”短视频,头头是道地评论各种店家,因此吸引不少粉丝。一次,他被拉进一个“福利群”,群主不停发布各种“任务”,比如,到指定培训机构签到、拍照、买团购、写好评,完成后可以拿到佣金并退回团购款,还比如,到指定餐饮商家免费享用一份套餐,用餐后需写一条图文并茂的五星好评。李某觉得做这些事不费什么力气,于是领了“任务”完成点评,的确享受到了享受了各种“小恩小惠”。
黑色产业链公司通过微信群招募“刷单手”
“动动手指,点点鼠标,轻松赚钱……”不少大众点评用户都收到过这些招募信息,因此成为“刷单手”,他们被话术诱惑后,加入非法运营的组织机构。
李某服务的上海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最近就被长宁区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10万元人民币。执法人员查实,这家公司在长达3年时间里,通过熟人介绍、互联网宣传等方式招揽客户,为一批商户开展“点评优化服务”,提升在大众点评上的星级。同时,他们还通过微信群聚集一批李某这样的大众点评高等级个人用户,要求“刷单人”为指定门店消费写虚假好评。
执法人员认为,这家公司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鉴于这家公司被查处后立即停止相关业务、立即整改,执法部门已对其减轻了处罚。同时,“刷单人”也受到了惩罚,李某等人在大众点评的用户等级被降至1级,禁发内容180天,还撤销vip、取消年会权益等。
部分违规会员处罚公示
而在一些虚假刷单案例中,黑色产业链公司还冒充大众点评内部工作人员,为商家提供刷访客量、点赞量、用户好评等“服务”,帮助商家虚构数据内容、进行虚假宣传。
某企业总经理贺某,微信名叫“新媒体线上推广|美团点评”,并使用大众点评商标作为头像,以此在网上招徕生意。面对一家前来询价的美甲美睫店,贺某表示,服务内容包括评价提升、访客提升、收藏量提升,还告知对方“刷量不会被查到”,因为他的做法是“全模拟真实访客”,要求“刷单手”在线访问并收藏店铺,再参加团购并真实预约,形成消费后最后作出“五星好评”,完成后商家需返回消费款。贺某还明码标价——每月不少于100条全五星好评、3个月共1万元,全部由“大V”(高等级用户)完成。为了让客户信服,贺某还谎称自己就是大众点评员工,合作商户有几百家。这家美甲美睫店店主信以为真,与贺某所在的公司签订《线上店铺服务合同》,支付了1万元“服务费”。
大众点评平台识破贺某的做法后,将他和他经营的公司告上法庭。法院认为,贺某冒充与原告有关的工作人员,并用微信头像引人误认为其与原告存在特定联系,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构成不正当竞争;同时贺某与商户签订合同,提供“刷单”虚假宣传服务,不但扰乱市场竞争秩序,还损害大众点评商誉,亦构成不正当竞争。法院判决被告立即停止实施虚假宣传、混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大众点评经济损失50万元人民币。
赢了官司的大众点评,却并不是这场纷争中的“赢家”。大众点评方面有关负责人透露,类似“刷单”行为隐蔽性强、取证难度大,对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的伤害都很大。2020年,平台共处理违规评价3369万条,处罚违规商户4.5万家,处罚违规用户4.4万个。此外,还对11家网络黑色产业链公司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维权,其中4家被法院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7家已立案,另有11家公司已被市场监管部门上门查处或取证调查。
黑色产业链为啥屡禁不止?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平台管理不断完善,黑色产业链的“作弊手法”也在不断演变升级,打击难度与日俱增。建议大众点评平台继续优化机制,持续保障平台用户和商家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建议监管部门与互联网平台联手共治,不断改善线上市场经营秩序。
相关推荐
最新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