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春捂秋冻 宝宝如何秋冻更健康
一、春捂秋冻的介绍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摄氏37℃左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会难以适应,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
二、宝宝秋冻有讲究
专家介绍,“春捂秋冻”是自古以来人们在维护身体健康时形成的养生经验。秋冻指利用秋季的凉爽刺激锻炼人体的耐寒能力,让人体自我调节功能增强,从而对抵御疾病的侵扰做好准备。
小孩的生命力比较旺盛,中医称之“阳常有余”。衣着过多的小儿经常患感冒咳嗽,就是因为衣着过多,导致小儿汗腺松弛,反而易为风邪侵袭而发病。
专家介绍,秋季的感冒一般由外感风寒而来,小儿中枢神经发育未完善,对外来的刺激(如冷、热、空气等)反应比较慢,并易于泛化;呼吸道的发育未成熟,如鼻和鼻咽相对短小、鼻道狭窄,无鼻毛,粘膜柔嫩,血管丰富,肺脏弹力组织发育差,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健全。如果家长平时能持久而经常性地让孩子进行耐寒训练,使孩子体内慢慢产生抗寒能力,感冒的患病率能降到最低限度。一般来说,孩子穿衣服,可比成人少一件或者少一层,孩子通过适度的耐寒锻炼,获得了对冷热空气变化的适应能力,对于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反而优于成人。
季节更替时,是对孩子的免疫力进行锻炼的良机,这时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利用海南充沛的阳光,可以促进孩子体内钙的吸收,增强孩子的体质。而耐寒锻炼,就是利用气温与体表温度间的差异作为刺激因子来锻炼身体,提高肌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力,增强抵抗力
耐寒锻炼的方法很多,比如,让孩子穿着单薄衣服迎着凉爽的秋风跑跳,随着双腿有节奏的运动,可改善大脑皮层对体温中枢调节的功能,逐渐适应外界气温的突然变化,保持体温的平衡和稳定,提高身体对“冷适应”的能力,还可促使孩子的骨骼肌产生的热量增加,新陈代谢加快,促使体内的脂质代谢,消耗掉多余的脂肪,使小身材变得结实健美。
再比如,给孩子用凉水洗手洗脸,周岁以上幼儿用凉水擦身,3岁以上幼儿用冷水冲淋。这种一张一缩的“血管体操”,可使孩子全身血管得到锻炼,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强了血管弹性,有效地维护了心血管健康,同时可改善和增强孩子呼吸道的功能,提高肺活量,防范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等疾病的发生。
三、为什么要春捂秋冻
春捂
春季中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别是,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由于中国在同纬度上春(秋)季升(降)温最急,因此才诞生了中国特殊的“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
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一会暖一会冷,往往是太阳出来后,风和日暖,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冷起来。由于人们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容易着凉得病。所以,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慢慢的减衣服。
秋冻
秋季气温处于下降阶段,室内气温因房屋热惰性而落后于室外大自然,从而产生相反的温差。从室外走进室内,气温升高,自然需要脱衣秋“冻”,以防出汗伤阳,影响身体健康。
夏去秋来,是从热到冷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冷起来,但有个转变的过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赶紧穿上许多衣服,甚至过早地穿上棉衣,这种做法不好,因为过早地穿上棉衣,就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结果,到了三九严寒,真正大冷季节,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里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躲在鼻子或气管里的病菌乘机活动,引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烧、使人伤风感冒。所以,秋季又应该冻着点,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四、春捂秋冻的注意事项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宜“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
在春捂秋冻的“非常”时期,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第一,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第二,建议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利于出行的天气,合家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第三,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
第四,天气冷时及时增衣,天气暖和时也应适当“春捂”,以避免外感风寒;
第五,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
因人而异
中国早有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就是指在农历的二月和八月,这两个时间段里人们的衣装打扮容易出现“混乱搭配”的现象,而在阳历上,这两段时间也是冬春换季时和夏秋换季时。
“乱穿衣”的族群中,有的是跟着身体感觉走,还有则主张“春捂秋冻”,后者强调经受“秋冻”,人的体质才会越来越强,不过专家的观点是,“春捂秋冻”应因人而异。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性,但如果个人的体质本来就弱,那最好还是不要乱冻。所谓“春捂秋冻”的含义是,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煅炼,“秋冻”能在无形中提高人的体质。另一方面,在中医理论上,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就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
秋季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候。对于有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专家表示,这部分人群如果也尝试“春捂秋冻”,将是十分危险的举动。比如穿着拖鞋虽然比较时髦也比较舒服,但末梢循环节奏被打乱,易引发血压升高等症状。气温波动大,体质较弱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护头、手、足这三个关键部位。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对体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盲目“秋冻”,切不可取。
相关推荐
最新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