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预期之内”,中国3D动画的“边界之外”
3.6亿。
国庆档第一员猛将,当属《姜子牙》。
作为接棒《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的封神宇宙系列第二部作品,由光线影业、彩条屋影业、中传合道出品的《姜子牙》原定于2020年春节档上映。受疫情影响撤档后,《姜子牙》重新定档10月1日。
“太公归来”,引爆期待。猫眼平台上,有142.5万人标记想看《姜子牙》。影片上映4小时,票房随即突破2亿,刷新动画电影单日票房纪录。而作为参考,《哪吒》破2亿,花了2天时间。
不过,《哪吒》作为“国漫之光”,豆瓣评分高达8.5分,而《姜子牙》豆瓣开画仅7.5分。评论区网友们给出了不少剧情、世界观、营销方面的负面评价:“碰瓷哪吒”、“剧情不行”、“强行煽情”的差评拉低了整体评分,而“既然是全新的故事和设定那就不要披封神演义的皮啊”的短评都能得到234个赞。
但即使在差评中,观众对于美术效果、动画工艺的认可也达到了空前一致:“没有好的世界观就是浪费美术”、“特效不错”、“姜子牙和四不象的形象设定还是很出色的”。
围绕内容的部分争议,和对动画工艺的高度认可,折射出观众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的“期待边界”。
论文本,《姜子牙》或许有缺陷。但就动画工业标准而言,《姜子牙》远超标准线。
“封神IP”下埋着的东方文化宝藏,仍待深度挖掘。而中国3D动画工艺的边界,已然被打破。
神话复现、电车难题
期待边界内的文本打磨
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混沌。由盘古开辟鸿蒙、女娲造万物。此后人类诞生,鸟兽奔走。
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是否真实存在过,无从考证。但“异世界”的玄奇精妙与原始气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国人探寻。
先人志怪,这才有了《山海经》《封神演义》。而如今,似乎只有在动画电影中,突破时空的想象力才得以自在鲜活地游弋。在影视剧不谈鬼神妖魔后,得益于动画电影,一部分历史才能被重新理解与接受,免于断代。
和《哪吒》一样,《姜子牙》也是神话故事的复现。
故事发生在封神大战之后,即将受封为众神之长的姜子牙因过被贬下凡间,为世人所唾弃。为寻求真相,姜子牙踏上自我救赎之路。
《哪吒》叙前世,改写“水淹陈塘关”;《姜子牙》补后续,重新讲述“妲己乱纣”。不是将神话故事完全照搬的影视化,而是新神话主义的动画电影创作实践。
不过,在神话故事的底色之上,《姜子牙》确实讲的是一个略显老套的故事。
影片的核心矛盾“救苍生还是救一人”,涉及国学儒家的“入世”、“出世”问题,同时也可以往西方“行为选择的道德困境”,即电车难题中寻到踪迹。但不能因此将它看作“披着中国神话外衣的西方电影”,只是《姜子牙》所探讨的问题具有普世性。
而要回答这样一个普世问题,需要足够的深度。《姜子牙》作为一部国产动画电影,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
影片塑造了重重对立,又一个个推翻:神与妖的对立、个体与命运的对立、个人与集体的对立。神仙与狐族的善恶对立,在真相揭开后彻底反转;小九以为自己被宿命锁困住,一心寻找阿父,却发现幽都山没人在等她;师尊要求姜子牙舍一人救苍生,但其实这种选择本就不该存在。
围绕着姜子牙的悲剧氛围是如此深刻。登天梯受封众神之长的姜子牙,自始至终都是从低处朝上看的。内心的善,让他无法选择像师尊一样从高处往下看。而身处低处,在权威的照耀下,才能看到错位、距离和真相。
姜子牙搭救小九后脸上出现的划痕,不止是一道伤疤,也是生命的意象和姿态,为逃离集体主义、社会化轮廓的宰制与压迫,逃离操控、追逮和同化的力量所在。
虽然四不相变身、申公豹就义,大都在观众的预料之中,失去了未知的魅力,但对抗集体主义的主题之下,《姜子牙》的叙事足够宏大,也足够理想化。
影片改编神话的过程中糅合了现代价值观。《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石破天惊,而《姜子牙》温和得多,主张“救眼前的人”。
至于理想化,则可以参考赫塔·米勒的观点:“艺术之所以值得存在,是因为它使得眼前这个远未完满的世界变得可以忍受。”我们需要“悲剧精神”,而尼采的悲剧精神不是“颓废”,不是对痛苦和罪恶的回避,是在痛苦中寻找生命的充盈和希望。
千名动画人、全国产阵容
始终超出期待的工业水准
以《哪吒》作为标准的观众,难免对《姜子牙》的文本失望。
因为相较而言,《姜子牙》虽然格局更大、命题更深刻,但疏忽了人物刻画与逻辑细节,不亲民,也不够娱乐。
不过,就动画工艺而言,姜子牙更为成熟。
无论是九尾现世、姜子牙变身,还是最后的归墟大战、断天梯,都是将万钧之力在顷刻释放,张力十足。
而《姜子牙》本身,也是千名动画人四年制作下的一次发力。
主角小九的设计修改迭代共255次,四不相更是经过了80余版的修改才最终敲定。从角色线稿、概念设计图、色彩光色稿、效果氛围稿、三维模型雕刻、角色外观发展图、角色表情表现设计稿到灯光合成终稿,也是从视觉到故事、从平面到立体、从美术到技术的层层考验。
据了解,片中所有材质均采用手绘方式绘制,以达到所追求的画面质感与画风。导演程腾也在采访中透露:“四不相这一身浓密的毛发,是以消耗设计师的头发为代价修出来的。”“材质”、“毛发”,这些相对专业的用词,从细微处体现了《姜子牙》的工业标准。
9月30日,《姜子牙》官微公布了一份“全阵容”版海报。这是一份从入行1年的新人、到28年的老将,所有参与制作的人员均包含在内的名单。满怀热忱的全国产阵容,背后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心酸与荣光。
“因为知道中传合道在做《姜子牙》,所以去实习了一段时间。”参与了《姜子牙》三位模型制作工作的大橘向镜像娱乐介绍了他的工作内容。
加入时,姜子牙、小九等人物的基础模型都已完成,他的主要任务是二维补助、场景建模、毛发面片的制作。从接到概念设计图,和美术沟通,到使用Maya一步步把模型做得更加精细,这就是工作的主要内容。
但是,实际操作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有一周每天上下班就是拉那个毛发面片儿。”如果毛发“包裹方式”错误,没有达到“标准”,就需要重新来过。而所谓的“标准”,“可以理解为不够细致和精确。”
“《白蛇》里的头发是通过毛发模拟制作的,《姜子牙》里主角的头发是一缕一缕的模型头发。”人物模型的“亿”点细节背后,是制作团队严谨的设计与全方位的考量。相比之下,模型头发更符合整体画风,也贴合人物个性。而四不相的毛发,则需要在做造型时需要一片片手动插入模型面片。
谈及平面到3D的转变,大橘透露:“目前的技术,几乎可以实现所有前期的设想了。”一流的动画人才,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工业升级保驾护航。而在他结束了实习工作之后,中传合道还“一直有实习生陆陆续续的去”。
国产动画的一座梦工厂,就在一版又一版的迭代、一批又一批动画人的奔赴中建立起来。
巴特将句子作为文学的基本单位,认为“点亮一个句子,将其余一切留在暗黑中;幻象本身也成为了一道真实之光。”而以中国动画人的心血为单位,《姜子牙》燃亮了光。以《哪吒》《姜子牙》为单位,国产动画电影完整的工业体系也终将被点亮。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