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檬:一万小时贫穷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究竟可以发挥多大作用?在我看来,关键不是你怎样做积累,而是你有多大“破局能力”。
有一个记者,在做一个特定项目调研的时候,他乔装成为民工,潜入这个圈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他详细记录了每天的生活,大同小异:每天早上不到6点左右起床,由于时间紧,早餐只能匆匆随便吃点。工厂制度严格,不允许员工随便离开岗位。因为是流水线式操作,所以连上厕所必须申报上司请假批准才能去。时薪很低,必须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才能拿到保证基本温饱的工资,如果想要体面一点,需要工作更长时间。
下班的感觉是什么?累,精力早已经消磨殆尽。可是他们还是会去“泡网吧”,将梦想寄托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一天24小时,一天一天单调的重复循环,以最廉价的劳动力获取报酬,下班后的娱乐活动往往也是简单的感官刺激。那位投资人将这种生活状态称作“贫穷的死循环”。
一旦陷入“贫穷的死循环”,时间还有什么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来,“一万小时定律”的价值逻辑是什么?是破局,是突破任何“无意义的死循环”。
其实,这种“无意义的死循环”简直是无处不在。大多数人都是缺乏“破局能力”的,大多会被贫穷限制视野。
比如茅台公司的市场价值现在已经突破一万亿元,但很多炒股票的小散户会说,茅台这么贵的酒,谁喝啊,你身边有人喝吗?所以,很少有小散户愿意买进茅台股票,只会眼睁睁看着茅台股价上涨,在一旁说三道四。其实,你我身边有没有人喝茅台酒,没有一点关系,有人喝就行了,哪怕喝茅台酒的人,跟你不在一个圈层里。小股民大多喝不起茅台,他们的经济能力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好股票摆在那里,他们也视而不见。所以,当那些小股民不具有“思维破局”能力的时候,不论拥有几万小时的炒股经验,也很难做出成功投资。
你再看看互联网上,很多“键盘侠”喜欢谈论国家大事,替国家操心,但是也不爱读历史书,全部的历史知识就来自于中学课本。不论他们高谈阔论多少个“一万小时”,他们的认知能力始终是“键盘侠”的水平,不值一提。
英国名著《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对“贫穷”有过一个精彩定义——“贫穷的本质是消灭未来。”简而言之,就是因为你穷,你才视野狭窄、格局狭小,只顾得上眼皮子底下的事,看不到更广阔的可能性,更长远的未来从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被拿掉了。所以,不论经历多少个“一万小时”,都是“贫穷的死循环”。这就是“一万小时贫穷定律”。
其实,精英阶层也有很多人不具有“思维破局”能力。有一位在Facebook工作的数学天才就感叹:“我们这一代最优秀的头脑,居然是被用于思考如何让人们点击广告。”你看,任何环境都会让你只看到眼前的事情,让你在偶尔想到意义的时候格局受限。
相关推荐
最新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