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中国的希望,永远在下一代
一二·九一代之后,现代中国历史是国家全能主义的展开过程。个人、代际、性别,甚至地缘、血缘,等等,都消失在国家机器中去了。因此直到四五运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几代中国人消失掉了。如果说他们有代际的特征,可以说他们历史上空前的失去自我的一代,用雷锋的话,他们都是螺丝钉,我们看到他们在国家面前、在现实面前、在领袖面前都是无足轻重的。用郭沫若的话说,他的书都应该烧掉。这消失的几代人是历史上罕见的佚名的几代人。即使从家族史的角度,后人慎终追远时,这几代人也是无足轻重的。
四五运动使得中国历史上进程中的个体重新有了名字。四五一代人其实都是生长在新中国,即今天说的50后,但他们是以青春的本能、人道主义来解构全能主义。对比民国几代人,他们的起点是很低的,他们没有站在中西文化的肩上。他们曾经如饥似渴地读书,但读书不是他们那代人的使命,他们从门缝里透来的光中读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他们对中西文化缺乏总体把握。
直到今天,他们这一代人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等问题上仍未提交正当有效的答案。在表达上,他们也是摇摆的。80年代的他们是西化的,现在的他们多是暧昧的,甚至是“中国化”的。从代际特征上来看,这一代人很少有主动性,他们响应过上山下乡,响应过改革开放,在时代发展分红时,他们也响应先富起来的中国梦想。
然后是60后一代。这一代人也快要消失掉了。跟50后一代人相比,这一代人在规范学术方面似乎还没有出彩的贡献。但跟50后一代相比,60后一代的历史地位更难堪。他们一方面面对知识的边缘化、社会生活的市场化,一方面面对中国经济度过短缺经济、有史以来出现了空前规模的小康中产阶层。他们的言行进退不免失据。在什么是中国,什么是孔子,什么是四书五经,什么是现代性、什么是全球化等问题上,他们也未提交自己一代人的答案。他们没有为中国社会、小康中产阶层、人类技术文明等领域提供正当有效的服务。
然后是70后一代,跟前面兄长两代人相比,这一代人没有浮出历史。他们还未来得及把国家层面的宪政、社会层面的公民运动、个人层面的信仰皈依等想法表达清楚,就被80后一代拍死了。
电影《老男孩》剧照,该片全面展现了80后一代重拾梦想的心路纠葛和奋斗历程。
80后一代的“小时代”还未演完。90后、00后已经登场。贺者在门,吊者在闾。上代人得意的,下一代人避之唯恐不及;上代人垄断的,下一代人仇恨。我们对今天年轻的一代还缺乏足够的观察。但跟前面几代人比,90后们堪称富家子,即他们出生在一个物质和文化都空前浮华的时代。其次,除了散碎的一些作品,50后、60后几代人对他们的影响微不足道,上几代人珍视的成就无能也无缘挑战或教化他们。他们的学术、社会、个人的表达和关怀是什么,我们还未见出轮廓。
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几代人同堂、言不及义。虽然处在全球化的时代,但这几代人很少有学贯中西的用心、担当和兴趣,很少有对东西方文明的“同情之理解”和“理解之同情”。在政治经济的逐步演进、全球化和技术的提速换代发展面前,这几代人失去了时代社会层面的理想和主义,失去了家国天下的情怀和言行。有人说,没有什么主义,有的是拜金主义,有的是时髦主义。用科斯等外人的观察,我们这几代人没能建设出一个“思想市场”。
冯友兰等人曾经以为历史的发展和讲述有几种类型,即照着讲、接着讲、反着讲。我们回顾百年中国的代际问题,可以说,反着讲的居多,照着讲的居多,接着讲的很少。
但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远未结束。历史走到这里,在酝酿、积蓄力量,在寻找一个说法儿。无论几代中国人如何贪玩、享受,这几代中国人仍在等待历史的机缘,以表达自己,以职尽“旧邦新命”的责任。费孝通在50年代写过春天,郭沫若在70年代呼唤过春天,刘军宁在新千年开始时呼唤过中国文艺复兴……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几代人都在参与中国的新生。
我在《东方圣典》的前言中说,现代文明的大视野已经成为某种伦理共识。但回顾百年中国人的代际问题,回顾当下社会的几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很多人还是活在“小时代”、“小日子”里。我们还缺乏足够的大视野,而观察社会的代际更替可算是一种有效的努力。
相关推荐
最新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