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之谜:为何有五个形制版本传世?(图)
也正因如此,历史上时而出现的那些“传国玉玺”,一会儿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会儿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一会儿是“和氏璧”的,一会儿又是“兰田玉”的,总是统一不起来。
唐太宗是个英明的皇帝,他于贞观年间用白玉刻制的“皇天景命有德者昌”,就干脆抛弃了历朝的传国玺文而自行撰拟,作为他大唐天子代代相传的“传国玉玺”,他这是看穿了历朝所谓传国玺的本质,如其盲目仿制还不如自己创新,他为历朝传国玉玺玺文做了改革,增加了新内容,不再是一味宣扬天命所归的帝王思想,懂得做了皇帝仍然是“人”,不是“神”,是因为自己命好才能做皇帝,但一定要为民做好事,要有德于天下,才能获得安定与永昌,这种朴素的帝王统治观念,是皇权思想的一大进步。从此以后,历朝统治者虽然仍旧仿制一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而另一方受命玺则都是自己撰文刻制了。如后梁的石敬瑭,他的受命宝(自唐朝武则天改“玺”称“宝”后,“受命玺”即为“受命宝”)宝文是“受天明命维德允昌”。
到了宋代宝玺则花样翻新。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宋之初即刻制了“大宋受命之宝”,首次将年号刻入宝玺中,并且还强调他做皇帝是承受上天之命而行使权力的,不是欺你隋朝孤儿寡母而夺来江山。宋太宗赵光义又刻了“皇帝恭膺天命之宝”和“承天受命之宝”两方宝玺,也强调了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宋真宗时刻了以“皇帝钦崇国祀之宝”为文的“镇国宝”,宋哲宗是“天授传国受命之宝”。直到宋徽宗继位后,才把这宋初百花齐放般的宝玺制度统一起来,受命宝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为文,而将“传国宝”更名“镇国宝”,宝文是“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不仅如此,他还在历朝“传国”、“受命”两宝的基础上,又增加一方“定命宝”,宝文是“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十六个字,这文字之多内容之广是历史纪录。
下一篇:
商鞅为何被车裂分尸相关推荐
最新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