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色》分集剧情简介第1-15全集大结局
香港本色分集介绍:第6集 - 有求必應黃大仙
位於獅子山下的黃大仙祠,為香港著名的廟宇之一,地區名亦因而易名為「黃大仙」。日前,黃大仙信俗(即「信仰習俗」)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現香港傳統文化特色對香港及中國的影響力。
相傳,黃大仙擅長煉丹和醫術,得道後,他在民間贈醫師施藥,因此得到「有求必應」的美譽,但你可知道黃大仙是如何得道成仙?傳統上,道長的職責是以父傳子方式承傳,若時下年輕人希望接觸傳統,成為道長,有何方法加入其中及應具備甚麼條件?
為配合時代發展,予人感覺老套的傳統亦會於加入科技元素,方便管理。一個普通的籤筒,亦可利用機器檢查籤數是否齊全,善信毋須擔心「上上籤」無形無蹤。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詳細介紹各種道服,「主科」、「幽科」、「青衣」等,是在甚麼場合穿着?而道教最高尚的顏色又是甚麼?
社會上,我們不難發現黃大仙「普濟勸善」的精神在香港根深蒂固。不少團體或醫管局都積極推廣各項慈善服務,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免費的中醫診症及藥劑派發服務。除了贈醫施藥,社會上還有哪些慈善活動與黃大仙帶上關係?
香港本色分集介绍:第7集 - 古韻傳音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預備一場精采表演,表演者均需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準備。除此之外,還有誰會注意到背後有一群人在默默付出?古琴、南音等音樂,雖不及傳統音樂普及,但依然有一群人努力守護,為承傳這中國傳統盡一分力。
目前,不少樂器廠會以機械取代人手製作樂器,但走進蔡昌壽老師的工作室便會發現,他仍堅持親手斲琴。古琴共有七條弦,表面結構非常簡單,但製作過程卻非常繁複,亦要考慮用家的身形,才能斲出一部適合琴者的古琴。
現今要傳承一門傳統手藝,可謂非常困難,何以蔡老師仍堅持只收懂得彈古琴的人作斲琴學生?仍在求學階段的黃馨致,為蔡老師最年輕的學生,為甚麼願意花年多時間及心機,去製造一台非常個人化的古琴?
人稱梅姨的吳詠梅博士,致力推動南音藝術,2013年獲頒發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說唱南音傳承人。大部份人學習唱南音,都會唱<客途秋恨>,原因何在?沒有正規的樂譜、沒有系統地抄寫的歌詞,作為年輕一代,要吸收這類的歌詞,對他們而言有何難處?
香港本色分集介绍:第8集 - 尚武精神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各個流派在香港百花盛放。不少知名武術電影,亦曾令本港掀起一陣功夫熱。而詠春拳、洪拳、永春拳、太極拳、白鶴派等,約35項與中國武術相關的項目被列入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但中華國術總會總裁趙式慶指,這亦只屬小數目!
香港作為國際平台,每年均有不少武術愛好者專程訪港交流。來自法國的Gilles Roghe為李剛師傅的徒弟之一,曾拜師學習不同流派武術的他,何以會決定專注學習白鶴拳?而空手道教練羅俊豪接觸永春白鶴拳後,對他空手道的發展有甚麼重大轉變?
相关推荐
最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