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飞虎演蒋介石、古月演毛泽东主席,这样逼真的表演,没法复制
提起演员孙飞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所饰演的蒋介石。
从1981年的《西安事变》开始,孙飞虎先后在30余部影视作品中扮演过蒋介石,无论从扮相还是言行神态,都被认为与蒋介石本人达到了高度贴合。
凭借对蒋介石的传神塑造,孙飞虎先后4次拿到金鸡奖和百花奖的最佳男配角,就连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在看过孙飞虎的表演后,都对孙飞虎的表演“盖章认可”。
在皮哥看来,孙飞虎20多年特型演员的表演生涯中,有两部由其主演的电影最具代表性。
一是让孙飞虎荣膺金鸡百花“双料”最佳男配角的《开国大典》,另一部就是皮哥今天推荐的《重庆谈判》。
1992年孙飞虎正是凭借片中对于蒋介石不流于刻板的生动诠释,第二次斩获了百花奖最佳男配角的殊荣,而《重庆谈判》也成为了出品方长春电影制片厂75年岁月变迁中雷打不动的“镇厂之宝”。
01、
1945年,是让所有国人铭心刻骨的一个年份。
这一年日本投降,被外敌欺压100余年的中华民族终于可以挺直腰杆,举国上下为之沸腾。
所有人都在欢呼雀跃,涌上街头欢庆胜利,庆贺着胜利的来之不易,也在期盼着一个没有战乱的和平时代的到来。
如今我们再看,历史在1945年,确实给了人们一个推开和平之门的契机。
但外患虽除内忧仍在,国共两党之间的纷争,是让“和平”两个字变成现实的最大障碍。
尤其对蒋介石来说,相比于和平,他更关心自己的地位是否稳固,是否能消除自己的心头大患······
电影《重庆谈判》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将那场撬开和平大门的“重庆谈判”娓娓道来。
在《重庆谈判》一开始,导演将真实的纪录影像穿插在电影中,并配以雄浑激昂的旁白,营造出一种口述历史的真实感。
除此之外,导演通过将电影画面故意做旧的手法,在泛黄褪色的影像效果下,影片的历史质感更加强烈,也更容易引导观众走进这段历史。
此外,《重庆谈判》没有只站在我方视角去看待这场谈判,而是在国共两党双方阵营的交叉叙述中,试图全面呈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原貌。
一方面,国民党对于实力不断增强的共产党虎视眈眈,表面上一而再发出和谈邀请,暗地里却在不断扩充自己的武器装备;
另一方面,共产党抱着争取和平的愿望,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但他们也没有放松警惕,时刻防备国民党突然袭击。
在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于“和平”的强烈呼吁下,蒋介石不敢贸然发动内战,因而以和谈为由,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短短数天时间,蒋介石给毛泽东连发三封电报,看上去对和谈十分热切,实际上他早就打好了小算盘。
如果毛泽东不敢来,就借助舆论煽风点火,告知世人共党方面对和平没有诚意,借机发动内战;
如果毛泽东来了,就想办法让他交出枪杆子,用无形的软刀子逼迫共产党做出妥协。
这场谈判从一开始就注定不是和谈那么单纯,而是一场政治和军事的明暗较量。
为打破各种流言蜚语,争取国内和平早日实现,毛泽东毅然南下赶赴重庆,重庆谈判的大幕至此正式拉开。
02、
当毛泽东踏上重庆,在林园和蒋介石握手寒暄的那一刻,和平鸽在空中展翅飞舞,似乎也在为这来之不易的会晤感到欢欣。
但这并不意味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随着谈判的开始,双方的矛盾也日益白热化。
谈判桌上,国共双方代表僵持不下,对于解放区的归属、共产党的军队等问题,国民党要求十分苛刻,这导致谈判开始十余天后,仍未取得什么实际性进展。
这其实正是蒋介石所要的效果:他企图通过拖延谈判进度,为内战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
很多人不明白,既然人人都在呼吁和平,为什么蒋介石仍要一意孤行,执意要发动内战?
蒋介石不是一个好战者,况且作为浸淫政坛多年的“老油条”,他怎能看不清当下的局势;
他明白如今人人厌战,明白顺应人心促成和平于他而言,于这个国家而言有多么重要。
但对这个大权在握的独裁者来说,和平的前提首先是先消除异己,他无法容忍“天上有两个太阳存在”。
在与毛泽东几次会面后,蒋介石愈加觉得这一人物会毁掉自己多年来的苦心经营,会让自己失去一切。
他的豪爽直言,他的风趣幽默,甚至是他的理想抱负,在蒋介石看来都是对自己的“示威”,都是对自己地位的威胁。
特别是毛泽东的那首《沁园春·雪》,连儿子蒋经国都称其中有一股“霸气”,其中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让蒋介石十分介怀。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就说的是毛泽东他自己吗?
这种想法让蒋介石更加恐慌,更加恼怒,也促使他最终亲手毁掉了他所创造的这次弥足珍贵的和平“契机”。
03、
《重庆谈判》的中心角色,自然是谈判的两位最高决策者:毛泽东和蒋介石。
孙飞虎的蒋介石逼真,古月的毛泽东主席也十分形象传神。
皮哥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就是毛泽东在初到重庆之初,与蒋介石的那番drama十足、火花四溅的“林间对谈”。
比如蒋介石本想以“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暗讽毛泽东,却不料毛泽东反问他“我们两人里谁是刘备,谁是曹操”,搞得蒋介石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
对谈中毛泽东多次表明我方谈判的诚意,希望可以共同迎来中国的和平,但蒋介石对此似乎并无多大兴致,不是敷衍了事就是转移话题。
临别后,蒋介石看着离开的毛泽东,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严肃阴沉,足以让人感受到他对毛泽东的不满和高度的戒备心。
孙飞虎把蒋介石的心理变化,通过细微的表情和动作进行传达,其内敛却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相比于执政者,蒋介石更像是一个狡黠老辣的政客,他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国民党内的大小事务,以恩威并施的策略将国民党紧紧攥在手心,数十年来都稳坐高位。
但他又有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对权力的过度贪恋,虽然他曾告诉毛泽东,自己想过那种“采菊东篱下”的悠哉生活,但越是这么说,对于权力的执念就越深,难以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
影片最后,在共产党做出巨大让步的局面下,国共两方终于签订“双十协定”,持续四十余天的重庆谈判以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告终。
但现实却无法给人们一个“Happy Ending”,和平的大门最终还是被炮火关上,人们翘首以待的和平,被推迟到了1949年。
就像电影最后所说,“时间是最好的作者,它能写下历史的结局,使历史永远留下光辉和遗憾。”
70年过去了,身处和平年代的你,再回望这段离我们日益久远的历史,会生发出怎样一番感想?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