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文艺范,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死穴
现在什么样的互联网公司最赚钱?肯定有人答:走“屌丝”路线准没错。你看从YY、陌陌,到美丽说、蘑菇街,近年大火的网站都离不了这层,可谓得屌丝者得天下。但是,偏偏就有那么一群文艺青年不信邪,我行我素着。这不,最近以慢公司、小清新著称的豆瓣,也在9年未盈利后,被当初的拥趸所质疑、催促:能不能不这么轻,能不能不这么老派,能不能加快移动端?用户和同行都已经过河了,为什么豆瓣还在慢悠悠摸石头?
不只豆瓣,互联网江湖里其实一直以来都不乏这样的文青公司在闯荡。它们或是拥有一位文艺青年的创始人,或是瞄准了文艺的小众群体,传播领域也限于特定的用户范围内。但是,不幸的是,这些公司的发展过程都不太成功:有的被并购“嫁作他人妇”;有的难以为继黯然退场;还有的,就像豆瓣这样,一边在接受着外界的催促和质疑,一边在寻找出路……
以下列数出了5家这样的公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艺范儿”,为什么能帮这些公司开局赢得口碑和用户,却最终干不过赤膊上阵的屌丝。
1. 豆瓣:我是真的淡泊名利
创建时间:2005年3月6日
创始人兼CEO:杨勃(阿北)
用户规模:注册用户7500万,日PV2.3亿(2013年)
从创始人、员工到用户,豆瓣这个平台吸引到的都是中国年轻一代中带有“小资”生活品味的文艺青年。创始人杨勃“不刻意商业化” 的理念也让豆瓣一直离钱都很远,保留着创立之初的纯粹。
豆瓣的商业尝试,也多与其文艺气息相结合,尽量做到不着痕迹:付费的豆瓣阅读作品商店,豆瓣电影的电影票“在线选座”功能,豆瓣电台的付费版本豆瓣FM Pro,以及尝试电商分成业务豆瓣东西。甚至连站点内的广告页面设计,也小心翼翼与整个网站融为一体,让广告成为网站的内容之一。
但市场对于这些似乎都不买账,豆瓣还是那个慢悠悠的文艺范儿公司,成立9年仍未获得盈利;用户也还是那群文艺青年,他们被豆瓣已经调教得“不食人间烟火”。
一位对豆瓣熟悉的业内人士曾评论,豆瓣的困境在于如何找到大规模的盈利方式,和当当卓越合作卖书、或者卖电影票的提成终究杯水车薪,而豆瓣的文艺范又使得广告主对其望而却步。而后,移动互联网的“快时代”来临,豆瓣应用拆成10个独立APP的分散式打法,也让豆瓣错失了在手机端做大的良机。
没有盈利,意味着豆瓣还在烧投资人的钱。但在投资人眼中,他们担心的是也许5年后,就没有人玩电脑了。豆瓣能活,但就如文艺青年一样,只能活在特定的小圈子里。
上一篇:
厌恶了单身和约会,她嫁给了自己下一篇:
田孟:为春节赌局辛苦一年的年轻人相关推荐
最新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