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一台湾老人带盒骨灰到北京,5天后经中央获批,葬八宝山
“我早就想过多少遍了,请您转告组织,我愿意把我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革命事业,一个人能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死,就无愧于己,无愧于父母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一名红色女特工投身革命前的壮语
1982年9月11日,首都机场依旧人来人往。有人即将离开,内心充满着对这座城的不舍;有人老早就到了出港大厅,焦急地等待着心中思念之人的归来。一句“走了”可以代表着离开,也可以代表着“归来”。只是有些人的离家,离得有些太久了。
这天的出港大厅中有着很多接机人员,大致一看再也正常不过,只是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显得有些特别。他的神情中除了期待,也有着悲伤,并且身边有着几位看起来很是神秘的人陪同着。
老人的眼睛一直盯着显示屏,直到上面出现了“抵达”二字后,他才松口了气。接着他便站了起来,眼神透过人群望向出口,好像在寻找些什么。
不一会儿,一位怀中紧紧抱着一个用布紧紧包裹的木盒,也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走了出来,眼神四处瞟了瞟后,径直向他地走来。不难看出,两位老人长得很是相像。两人看见了对方后,都加快了步伐,靠近后紧紧地抱住了对方。
“大哥,怪我没能照顾好明华妹妹啊!”刚刚下机的老人边哽咽着说话,边将木盒交给了对方。而被他称呼为大哥的老人,也随之落泪。
木盒从台湾而来,等这一天已经等了足足32年,木盒中装的是老人口中“明华妹妹”的骨灰,也是两位老人的亲妹妹。
从他们的谈话中可知,原来那几位神秘的男子是中央特派前俩派来做调查的,调查的便是那位“明华妹妹”。5天之后得出了调查结果:经中央批准,这位“明华妹妹”葬入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明华妹妹”到底是谁?骨灰至大陆,为何会有中央特派人员迎接?又为何会入葬八宝山?
萧家有女初长成,弃文从戎干革命
她叫萧明华,1922年出生于浙江嘉兴,家中兄弟姐妹5人,她排行老幺,家人喜爱用“华宝”唤她。“明华”是她上了初中之后,才改的名字。
萧家虽然算不上富裕,但其父母亲一直很在乎孩子们的学业问题。而萧明华自幼聪明懂事,学习也是5个兄弟姐妹中最为好的。“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打响,为了躲避战乱萧家辗转到了重庆后。萧明华于1943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该校在当时是国统区最高女子学府,学校中有着很多优秀文人任教,谢循初、胡小石、吴白陶等等。在浓厚的文化校园中,萧明华学到了很多,也在那时候开始撰写文章,并且有作品发表至各大刊物上,她也因此结识了谢冰莹。
谢冰莹当时担任的是《黄河》月刊的主编,萧明华早就拜读过她的文章,并且对她很是崇拜,可以说她喜欢写作也和谢冰莹有着莫大的关系。
自从她开始投稿《黄河》便和谢冰莹有了来往,经常去找谢冰莹帮忙修改她文章。谢冰莹很是欣赏萧明华,称赞她时从不吝啬辞藻,甚至夸赞她是“中国最具前途的女作家”。
有才之人也爱才,谢冰莹非常希望萧明华可以坚持走文学创作这条路,但奈何萧明华在转到北平师范学院读书,结识了朱芳春教授后,选择了一条布满了荆棘的道路:革命。
朱芳春对外是学院教授,实则早已投身革命,一直暗地里为共产党收集军事情报。一来二去,萧明华与之相熟后,便也对革命产生了浓厚兴趣。
朱芳春深知情报工作者虽然不会深入前线,身处枪林弹雨之中,可这条隐蔽战线上存在的危险远不比之更少。所以,在正式向组织推荐萧明华前,他非常庄重地告知了萧明华,想要做好这份工作,需要的不仅有热情,还有坚定的意志。并且告诉她,一旦走上这条路,未来需要放弃、会失去的东西有很多,甚至可能是生命。
萧明华明白朱芳春的顾虑,但她的回答依旧如开始时那么坚定:“……一个人能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死,就无愧于己,无愧于父母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就这样,萧明华正式走上了革命之路。
孤身赴台任教,建立隐蔽战线
1948年初夏,萧明华即将从北平师院中文系毕业。因成绩优异,得曾经的恩师台静农先生多次写信邀请:希望她能够到台湾任教。
起初尚有任务在身,萧明华不曾给过回复,也不知如何回复。她深知这样的机会很难得,于己而言也是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可是革命尚未成功,她觉得自己还是该为全国解放尽一份力,所以她很纠结。直到她得知我党在台情报工作者人数尚缺时,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了。
于是她立即向组织递交了申请,表明自己可以去台湾工作。有了恩师的邀请,萧明华的身份就更加利于隐藏,组织便准许她赴台,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伺机而动,打入敌人内部,为我党收集情报。
如果她不是我党地下情报工作者,同年6月中旬,她应该和其他学子一样,高高兴兴地结束老师同学、家人的祝福,参加毕业典礼。可为了革命,她没有出现在毕业典礼上,而是提前回了趟家,陪陪父母亲。
但在家的那几天,她并未如实告知父母亲赴台的主要原因,只是说得恩师器重可以去台湾教书。父母对于她的选择很支持,只是再次叮嘱她孤身在异乡,要好好照顾自己,要时常写信回家,让他们知道女儿在那里是否安好。
萧明华眼含热泪,一时间不知如何作答,只是点了点头,意为女儿答应了。
那时,父亲已步入耄耋之年,母亲也已年过花甲。生而为人,短短一生,萧明华也不是没想过,待她回来时可能父母已经不在,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
离家那天,告别了家人后,萧明华转身后就没再回头多看一眼家人。因为她怕她一回头就更加不想走了……
不惧万难,做秘密战线上的英雄
到了台湾时,台静农先生已经为她打理好了很多,萧明华很快就适应了在台湾师范学院任教的生活。初入台湾立即联系地下党同志们,必然很容易引起国民党方面的怀疑。所以,为了更好与同志间的联系,她特意去找了一份兼职,为《国语日报》撰写文稿。
待萧明华安顿了好了后,朱芳春化名于非赴台,用萧明华丈夫的身份陪在她身边,一起展开地下情报工作。
而朱芳春在赴台前,就已经结了婚成了家,其妻子吴乃筠萧明华也是相识的。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夫妻”身份,萧明华起初多少有些无法接受,但最终为了革命她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
按照上级指示,萧明华费尽心力,逐渐和台湾省的一些军事和从政人员建立起了关系。然后不断有相关情报送回大陆,为我国的解放事业推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解放军的屡战屡胜,国民军一退再退后,台湾的局势越发紧张起来。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两人突然和组织断了联系。他们多次从不同联络点发送迷信,尝试重新和组织建立起联系,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复。
没有组织的授意后,两人也曾一度迷茫过,不知该如何展开工作。但他们始终没有迷失初心,在没有组织授意的期间,他们不断深入群众,尝试扩大我党在台湾的群众力量,于是便有了“台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也就是后来的“台湾工作组”。
虽然为我党培养骨干的工作在按照计划稳定推进,但眼见北平都已经和平解放,他们还未和组织取得联系,所以他们无比担心我党这么久以来在台湾所做的努力,会因为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而走向失败。
于是两人决定铤而走险,在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身份的“白色恐怖”之中,尝试重返大陆一趟,和组织重新建立起联系。
还好由于那时候他们隐藏得很深,“台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也已经转入地下,所以于非顺利回到了大陆,如实向组织报告了他们两人在“失联”期间做了哪些工作,获得了组织上的高度认可。
再次赴台时,于非还带回来了聂荣臻的命令:为即将打响的解放台湾的战斗做准备。
经过“工作组”的不懈努力后,大陆相继收到了50多份密件,其中包含了国民党当局在多个岛屿上的军事防御部署,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奈何天有不测风云,早在淮海战役期间,蒋介石方面就已经开始寻找退路,选中了“西康、海南和台湾”3条道。
早在全面抗战打响后不久,蒋介石就已经在西康失去了支持。军阀刘文辉控制了西康之后也原本打算反蒋,只是计划尚未成功。于是乎,刘文辉率军转投红军。而海南虽然是个好地方,但是物资匮乏,并且粮食种植条件算不上,全然靠海吃海养活部队必然不现实。
所以最终权衡利弊之下,台湾成了最终选择。
而为了巩固力量,国民党当局从49年5月份就颁布了“戒严令”,往后不管是来还是回,是走还是去,所有人都要接受严密检查,这让萧明华和于非两人在传递情报上充满了危机。但是解放事宜在即,他们不能等。
就在他们为了送情报一事不知所措时,萧明华一天在路上,无意间听到了一位是在大陆生长的老太太,想要到大陆去探亲,但又担心当下局势紧张,怕去了之后回不来,就要和在台湾定居的儿孙们分开,便一直在考虑到底回不回大陆。
萧明华灵机一动,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好机会,在于非商量之后他主动接近那位老太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每天时不时地旁敲侧击,最终让老太太做出了决定。
就这样,萧明华和老太太一起,以着她亲戚的名义躲过了国民党方面的各个检查点,顺利回到了大陆,完成了第一次情报传递。
往后,他们以着各种不同的方式,在短短2个月时间里,先后完成了6次重要情报传递。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白色恐怖”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近。
在蒋介石麾下完全退至台湾后,越来越多的共产党人遭受了迫害,萧明华也被纳入了逮捕名单中。
我愿把我的一切献给党,包括生命
1950年1月的最后一天,“工作组”中的3名重要人员被国民党情报部抓走。那时候所有人员都已经转入地下展开工作,故而萧明华便没有第一时间得知这一变故,危险信号在3天之后就上了门。
2月4日是萧明华三个萧明柱的生日,为了庆祝她邀请了哥嫂一家到自己家庆祝。这一切原本是无比的正常,但还是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
一听到声音,萧明华便警觉起来,为了安全起见她让于非从后门先行离开,走前两人还约定以“阳台上的晾衣杆”为信号。
一切准备就绪后,萧明华淡定地走去开门。来者是两个不曾见过的陌生人,说是想请于非去做演讲,并且是边说边自顾地往屋内走去。这更加证实了来者不善,于是萧明华微笑着招待了他们,请其落座喝茶,说今儿不赶巧,于非去台大拜访老师去了。
两人不信,进屋后没有坐下,依旧自顾地到处看。环顾一周后发现确实人不在后,便以“既然于教授不在,我们就下次再来”为由离开了。
从事地下情报工作这事,萧明华不仅没有告知父母,他的哥哥姐姐们也全然不知。见两人来者不善,哥嫂内心不免有了担忧。
意识到自己和于非很大程度被盯上后,害怕哥嫂一家也受到牵连的萧明华再三叮嘱哥哥:遇事不要慌,只要记住我们只是兄妹,其他的你一概不知。
哥哥深知妹妹的个性,既然选择了一件事就会坚持到底,所以离开时也再三让妹妹小心,说父母亲还在家中等着她回去。萧明华点了点了头,非常坚定地告诉了哥哥:“等时间到了我一定会回去的。”
可是她自己很清楚,这多半是实现不了了。
果不其然,两天后的深夜萧明华被带走了。虽然前来之人对她很是客气,还用的“请”字,但她知道这一去凶多吉少。
而早就料到了这一切的萧明华没有慌张,很淡定地说道,这天感觉要下雨,不知可否让我收一下衣服?
军警没有察觉任何不多,就同意了。萧明华走向阳台,收下衣服后还取下了晾衣杆,意在告知于非,这里很危险。
萧明华被带去了保安司令部保安处后,军警为了让她说实话,对她用了各种酷刑,但依旧没有得到任何线索。
11月8日的凌晨,萧明华所在的牢房门被打开了,她被军警带至了“军事法庭”,接受了所谓的“宣判”。
随后,沙丘顶上响起了枪声,萧明华应声倒地,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年轻的28岁。
归来兮
从萧明华被抓后,萧家便鲜少可以得以萧明华的消息,到了1951年他们才得知牵挂的那个人,已经被国民党枪杀了。但至于为何,他们无从知晓更多,因为情报工作者的身份那时候依旧是秘密。
直到80年代过后,越来越多革命故事被掀开,她的家人们才知原来那个懂事听话乖巧的“华宝”,竟然做了那么伟大的事情。
随着萧明华被党组织追认为革命烈士,她也终于可以“回家”了,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带着萧明华骨灰回来的人是她的三哥萧明柱,这32年来也是他一直好好保存着妹妹的骨灰,因为他知道那是妹妹的心愿。
5天之后,萧明华的骨灰被送至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虽然她的墓碑上没有刻有名字,没有写上生平,仅有“归来兮”三个字,但却已经代表了一切。
一个国家要在一个时代,走向更加光辉的岁月,必然需要一些人站出来,抛开很多东西,一直站在某个地方,坚定不移。
萧明华便是诸多站在隐蔽战线上中,始终坚定不移的其中一个!
相关推荐
最新军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