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空军自杀式夜袭水坝,洪水吞1600人,德军花半年恢复交通
1943年5月16日晚上,英国皇家空军617中队的19架兰开斯特式轰炸机从斯坎普顿基地中纷纷起飞,迅速遁入夜空朝着德国方向飞去。所有的机组人员都不约而同地看着那轮亮得有些刺眼的月亮,或许他们觉得今天晚上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赏月了,因为这次的目标在那个号称“回不来的峡谷”里面。
从1943年3月开始,英国和美国的空军就开始对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进行战略轰炸,史称“鲁尔空中战役”。鲁尔工业区是德国崛起的基础,著名的克虏伯工厂和毛瑟公司都在这里,此外这里交通系统发达,农业生产的规模也非常庞大,是德国的工业、农业、经济核心地区,也是支援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大动脉。
英美两国一直想通过战略轰炸将其摧毁,但是德国在此地的防空力量也不可小觑,密集的防空炮常常让英美两军的轰炸机有来无回,英国人直接给鲁尔取名“回不来的峡谷”。虽然伤亡巨大,但是为了加速德国的投降,这里必须炸毁,因此英美双方为此也是不惜全力,尤其是英国在经历过“伦敦大轰炸”以后,更是下了血本誓言报仇。
为了能够一举瘫痪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英国将轰炸目标从工厂转移到了水坝,尤其是工业区的默内-埃德尔水坝群。默内水坝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水坝,于1913年投入使用,虽然这个水坝并不直接服务于德国的侵略战争,但他为鲁尔工业区的德国工厂、农舍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电力供应,所以英国人认为炸毁水坝对德国的工业生产是有致命打击效果的。
但是如何炸,又成为了一大难题,英国人知道水坝的重要性,德国自然更清楚,所以鲁尔水坝在建造时就用上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如同一座山一样,普通的航空炸弹拿它根本没有办法,要想炸毁就只能使用超重型炸弹或者从上游投放鱼雷攻击底座。
为此德国在水坝附近部署了大量的防空炮,所以盟军空军只能进行夜间飞行提高自己的隐蔽性,而用超大型炸弹的话就只能进行高空水平轰炸,但这种轰炸方式的命中率最高也只有3%,所以这个方案很快就被否决了,如果低空投放鱼雷的话,河道内又设置有防鱼雷网,因此也没用。
正当英国皇家空军一筹莫展之际,英国航空工程师巴恩斯·沃利斯灵光一现,既然空中和水下不行的话,那走水面上不就可以了吗。巴恩斯认为可以用“打水漂”的方式,让炸弹越过防鱼雷网“弹到”大坝上,而且精度上也能有保证,这个方案很快被接受,但问题就是在于要研制一种新型的炸弹。
在多次试验后,英国人发现只有“圆桶形”的炸弹最适合“打水漂”,所以新型的炸弹是一个奇怪的圆桶形。此外英军还对飞机进行了改造,比如在挂弹装置上装上了电机,飞机在投弹前会先启动电机让炸弹进行旋转,最高可以转到每分钟800转,提高攻击效率。不过由于一架飞机只能搭载一枚这样的特殊炸弹,所以为了提高行动成功率,英国空军专门组建了617中队。
617中队的指挥官是一名资历颇深的皇家空军中校,名叫盖伊·吉布森,他完成过170次轰炸任务,在英国皇家空军中颇有声望。吉布森亲手挑选了中队的成员,这些可都是空军的宝贝,但是却要集中起来执行一场近乎于自杀的任务,这也让吉布森心中有些不安。
19架飞机分成3组,第一组9架(三个梯队),第二组5架(一个梯队),第3组5架(预备攻击群,一个梯队),吉布森身先士卒担任第一组第一梯队的指挥员,带领着手下的精锐勇敢地向死亡发起进攻。
攻击群为了躲避的德军的雷达,飞行高度只有30米,尽管飞得比一些树梢还要低,这种超低空飞行是极为危险的,有一架飞机因为飞得太低撞到了海浪,把炸弹给撞丢了,只能返航。还有一架飞机撞到了高压线而坠毁在田里。
大部分飞机还是按照预定计划到达了攻击区域,第一个发起攻击的就是吉布森所在的机组,不过炸弹没有命中,第二架发动攻击的飞机被防空炮击中坠毁。为了保障后续攻击,吉布森拉高战机飞越大坝,吸引了大量的地面防空火力,后续机组立刻跟上投弹,终于在第4波攻击的时候,一颗圆桶炸弹在水面上进行了三次弹跳后命中了目标。
据当时参加任务的飞行员莫尔特比回忆,他在飞机里都能感受到空气在震动,大坝上立刻出现了一个150米宽的豁口,洪水喷涌而出,浓雾弥漫在整个山谷,上一秒还是战场,下一秒变成“仙境”。
这次行动中,轰炸机群击毁了水坝群中的两座大坝默内大坝和埃德尔大坝,重伤了一座佐尔佩大坝,可以说是相当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是这次战果的代价是巨大的,参与行动的133人中有53人阵亡,2人被俘,机组损失率高达45%。这些可都是精英飞行员,所以这样的攻击在二战中只进行了这一次,有人也将其视为二战中英国对德国最残忍的报复。
工业区大坝被毁对于德国来说损失也是很惨的,从水坝倾泻出的3.3亿吨洪水造成至少1600人死亡,不过里面有1000多名盟军战俘和欧洲劳工。损失最惨的还是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德军花了大半年才恢复了基础交通,并且将东线战场的德国空军吸引回来,在一定程度上此战加速了德军的战败。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曾说过一句名言:在我身后,洪水滔天。用这一句话来形容617中队是再合适不过了。
相关推荐
最新军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