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社会新闻 >杂谈 > 龙脉—纵谈中华帝制

龙脉—纵谈中华帝制

查看:860 / 更新:2022-04-09 20:54

宋很难称为一个“朝代”,而是“五代十国辽宋西夏时期”,与“十六国南北朝”相对应。

宋的中央集权远超汉唐,尤其是朝廷的军权非历代所比,地方仅剩有限的行政权和一些卫戍军队,而且文武还是分开的;在政治架构上,宋皇帝的权力也完全凌驾与政府机构之上。

为了避免唐代地方割据的发生,宋的军力和物质都集中于都城,地方贮备很少。宋采用了“雇佣军”制,貌似能职业化,但因兵力过于庞大,素质反而下降,很多地方军实际成了国家劳役。而庞大的禁军也让宋都只能窝在粮草调集方便却无地形屏障的汴梁,这成了北宋亡国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游牧骑兵胜过农耕步兵,后者虽然技术较强,但在没有野战火器的时候,是难以和骑兵在辽阔地带交锋的,往往需要凭借地理和认为屏障进行防守反击,同时训练自己的骑兵,待游牧部族遇到气候灾害或内讧时再行反击。因为游牧生产方式的不稳定(无法定居管理),受气候影响远大于农耕(难以贮存),所以往往并不需要等待太长时间。但此时北方游牧民族也已进化到“半牧半耕”的生产状态,政治体制也仿效中原,既有了“根据地”又有了“好体制”,且控制着良马产地,军力便能较为持久的剽悍,还首次形成了民族性确认。

北宋初年的两次北伐,全都是初期获胜,被引入腹地,断粮草后击溃,兵力损失很大,待北方转入攻势,北宋的缺乏地理屏障的国防是禁不起一次重大失败的,北方骑兵很快就直逼都城,待退往江淮,才有地形可凭。北方不习水战,而南方马匹匮乏也难北伐成功,等北方水军习练,又绕过长江防线,南朝就只能灭亡了。

明的行政集权要超过宋,但也看到宋军制“头重脚轻”的弊端,并防止地方势力过强,就采用零散化的卫所制蓄兵。明的行政难度可算历代之最,它几乎把各种权力都集中到了中央,完全超越了当时的技术和经验能力,所以体制很快僵化。

宋明皇帝似乎很缺乏“进取心”,国策非常内敛,和汉唐形成鲜明对比。一是对唐代扩张政策引发割据内乱的反思,二是隐隐为中央高度集权后颇感能力不足就不愿再给自己“添麻烦”的后果。

明的制度完善度算是中华帝制时期的巅峰,但过于制衡泛化的体制反而僵持而虚无化,军力分散的后果更加严重,士兵和将领的素质都极大下降,被农民军、叛军和清军各个击破。

宋明体制的重点在于“集权内敛、消除割据”,这个目的可算达到了,但当面临外患时,都城一旦失陷,中央军一旦崩溃,正统皇帝一旦死亡,举国成为一盘散沙,再无反抗能力。

中华第一帝国时期是“小中央小地方”的模式,中华第二帝国时期是“小中央大地方”的模式,中华第三帝国时期是“大中央小地方”的模式,元清则是“大中央大地方”的(战时或殖民)模式。如何恰当的划分中央和地方权力,也即在保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又保持地区的活力,始终是摆在中国政治家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就现今中国体制而言,中央、省、市、县甚至乡镇都有一套很齐全的“班子”(大中央大地方模式),而各级党委和政府又都能直接控制或影响各级职能部门,这其实是战争年代沿革的体制,但到了现在就造成了很多弊端:

一是层次过多,晋升时间过长,血液更新缓慢,就不得不依靠“制度外”的方式,就造成了体制本身的程序正义虚无化;

二是中央名义上有集权,但因各级实际上都有集权,中央的集权就被各级分散瓦解,很难运作自如;

三是地方虽然没有了军权,但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公检法,造成了对地方政府监管困难;

四是本有坚强的核心组织,但随着生产力的剧烈过度,信仰观也就处于动荡过渡阶段,组织的意识凝聚力就下降,趋于泛化、虚无化。

标签:中华龙脉